鳥人們都清楚,有了這些重元素,光是與微量薩特合金融合,就能制造出堅韌的物質。這些新材料的一部分,用來建造生態穹頂,保護鳥人們。另一部分被繼續改造,用來做成轉化地熱能以及其它能源的設施材料。
很長一段時間,鳥人們在落腳點周邊采集原料,像原始人一樣挖洞,建設新家園。
同時,還利用母艦核心的超強科技,不斷做實驗,創造出更多新材料。
當然,這些材料在他們以往的星際大殖民時期曾用過。
某些多余的物資,鳥人們可以用來做成控制氣候的尖塔——熔鑄、定型、組合,對他們來說輕車熟路。
初級的晶相核心被安放在塔中。利用行星本身的能量,結合鳥人科技特有的可操控性,持續改善生存條件。
這些塔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能量轉化裝置。高高的塔身表面吸收著紫外線和宇宙射線,像是發射電波的天線般,將能量放大、再放大。
所有從地脈中產生的能量被汲取到塔的上半部,如同電流通過般閃爍著異樣光芒,然后通過塔尖擴散出去,形成能量網,覆蓋到百公里的錐形范圍。
一開始,這些氣候塔只是實驗性質的產物,數量很少,輻射范圍也很有限。
但隨著鳥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氣候塔的建造速度和覆蓋區域也更加廣闊。同時,他們的技術力也一再增強,氣候塔的輻射功率更是與日俱增。
經過對星系、恒星輻射強度的精密計算,鳥人們建立了一整套模型。
這個模型就像是縮小版的戴森球體系。利用恒星與行星的相互作用,一邊汲取能量一邊造成能量的動態平衡,并使衍生能量循環起來,永久為氣候塔補充能源。
而且在這顆原始行星上,鳥人們算出,只需要建設1143座氣候塔,就能完全滿足需求,覆蓋整個行星表面。
彼時,除了南北兩極需要保持一定的大氣空洞,容許宇宙輻射和恒星能量進入,其它地方都會逐步形成一層厚厚的大氣層。
有了大氣層的保護和這套氣候系統,就為鳥人們的下一階段實驗——創世工程,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提供了后續支援。
他們會從富含多種有機元素的海洋中,培養初期、原始的生命。
然后將有機物聚合成更加復雜的結構。有了這項工程,他們可以提取自己需要的“原料”,開展更復雜的工作,比如基因克隆工程。
“可是,氣候塔要如何轉變為防御體系呢?”一名鳥人副官顯得憂心忡忡。
這個計劃聽起來實在是難以實現,聽起來像天方夜談一樣。
“是啊,請您解釋一下兩者的關系,我們該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些?”
其他人瞪大了眼睛看著她,等待答案。
最高保護者放慢了語速,緩緩道,“我說的防御工程,跟以前在我們其它殖民地上所作的完全不同。也許我們不需要過去那些簡陋的傳送陣了,這次,我們用更直接一點的辦法。”
眾人眉頭緊鎖,瞇起雙眼,陷入了沉思。
最高保護者這些話有些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