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發現就是:所謂的主腦,其實是不需要中樞系統——CPU的。因為中樞系統非常脆弱且不穩定,只要中樞一出錯,整個系統就面臨崩潰。
如果把這些最簡單的0、1信號,以網絡的形式聯結在一起,它們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平行分布系統”,而平行分布系統有強大計算能力,還很穩定,完全可以替代中樞系統。
照這種理論的邏輯,衍生到其它科研領域也是一樣的。
包括“創生計劃”和“行星防御能量網”在內,所有項目的中樞管理系統,將徹底被“平型分布系統”所取代。
所有鳥人都被這個發現所震驚,漸漸產生了濃厚興趣。
時間又過了不知多久……
鳥人們更深一步的研究表明,這個系統中的每一個生物質單元,結構簡單,近似于無腦的細胞。它們沒有任何智能可言,只貢獻了整體計算能力中一個極小的部分。
但當它們相互連接而成網絡,就構成了整體的計算能力,龐大得驚人。
所以“平行分布系統”被稱為——“矩陣”。
在發生了“母體”被埃克斯生物侵入的事件后,安全成為第一要務,全面的系統改進被提上日程。
這時,有人提出利用“矩陣”代替“中樞系統”,創造新的輔助腦。當數十億乃至數百萬億的神經細胞連接成網絡時,輔助腦就形成了“母體”的大腦。
這樣就引入了一個新的課題——“矩陣”如何產生人工智慧。
在鳥人們的早期研究里,他們發現產生自我意識的不光是動物,還有很多植物,只要生物電信號達到某種規模就會產生。
看起來似乎規模是關鍵,那么多大的電信號規模能轉化為“矩陣”?
答案就是——沒有限制,越多越好!
只要能產生信號,每一個獨立的生物單元、每一個微小的細胞內、每一個能傳導信息的網絡,都是組成“矩陣”的存在。當一個矩陣足夠龐大的時候,容錯率會變大,改變矩陣中的一兩個值并不會改變它的計算能力。
換言之,哪怕“矩陣”里的其它單位受到毀滅,也不會影響整體的能力。
所以說“矩陣”本身——就是智慧和意識產生的密碼。
可是,這是一件看上去挺悖論的事情:
鳥人的大腦,毫無疑問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強的智能,可是如果把他們的大腦打開來看,卻又會發現組成它的主要物質——神經細胞所能做的事,其實非常簡單。
無非就是通過釋放一些化學物質,傳遞激活或者抑制的信號,相當于一個個僅僅可以發出0和1兩種信號的發生器。
于是,這就構成了一個悖論:宏觀的智能是怎么從微觀的“簡單”里涌現出來的呢?
在“矩陣”的原理探索更深入后,他們終于搞明白了。
把這些最簡單的0、1信號以網絡形式聯結在一起,它們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矩陣。而矩陣是有計算力的。
這意味著,當他們把一個輸入信號呈現給這個矩陣時,矩陣就會計算出一個與他們的輸入信號并不相同的輸出信號。
換句話說,矩陣會對信號刺激做出反應。
那這是什么?
這,就是智能啊!
尤爾金根據“矩陣”的原理,做了大量實驗,終于搞明白了一些東西——母體本身就成為“矩陣”實驗的濃縮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