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是姜然能夠一眼斷代什么的,而是古建筑的園林圖紙上,標注的很明確。
對于各種時代的風格,擺設和布置,都有著詳細的解讀。
而恰好,姜然仔細的讀過而已。
所以能夠看出來是哪個時代風格的書房,這并不奇怪。
他當時只是覺得,在這清時期的古建筑群里,多了幾個明顯是明代風格擺設的幾間書房,違反了古建筑復原的初衷。
但是,卻又能夠理解設計師的想法。
這種典雅的書房,可不多見了。
雖然姜然看起來渾不在意,但卻是讓一行人不禁有些敬佩了。
古建筑向來是專業人士才能夠讀懂的。
哪怕是郭館長看來,也只是知道這里面的布置很淡雅,當時設定的就是明代的風格。
如果不是因為布置了這些書房,單獨讓她來看的話,還真不一定知道這是什么朝代的布置。
術業有專攻,這倒是沒有什么丟人的。
只是,知道的多一點,可以讓人覺得學識淵博。
姜然絲毫沒有什么驕傲的情緒,繼續的游覽著。
這里面的孤本很多。
姜然看過劇院里的本子,大體上,還是那老幾套了。
從西廂記,到白蛇,已經是永恒不變的經典了。
白蛇是流傳極廣的民間傳說,能夠位列其中,絲毫不過分。
只不過,他在劇院的時間尚短,沒見過其他的本子也很正常。
“《桃花扇》,這本的演出頻率高嗎?”姜然問向一旁的林曼。
林曼狐疑的打量了姜然一眼,輕輕笑了笑,反問道,“桃花扇不是我們這里的招牌戲么,沒有聽過嗎?”
姜然點了點頭,表示了然。
他還真沒聽過。
主要還是現在的演員都很少演出了,老一輩的少有演出,只是在劇院慶的時候能夠出來唱幾場,至于其他的時間,大多數都是在教戲。
做著教戲育人的工作。
“那這本呢?”姜然指了指一個記憶庫里的名段。
《玉簪記》。
這本應該是很古舊的唱段了,講的是書生潘必正和尼姑陳妙常的情愛故事。
陳妙常流難到道觀之中落發為尼,書生潘必正落第之后,前往姑母所在的古寺之中借宿,見到陳妙常之后,一見鐘情,經歷了“茶敘”“琴挑”“偷詩”一番的交心之后。
兩人互為對方所吸引,暗結連理,成為佳話。
很有名的段落,在前世,是昆曲的四大經典名劇之一。
事實上,昆曲的四大名段,講述的都是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和離合悲歡。
《西廂記》是崔鶯鶯和張生的西廂待月,也是沖破束縛,最終成就好姻緣。
《桃花扇》則是文人和秦淮名妓的風月韻事。
《長生殿》則不必細詢,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講的是楊貴妃和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