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的史可法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考慮外界的事情,烏拉的大軍已經在揚州城外圍了十余天了
而烏拉之所以沒有進攻的原因,則是要等南明的各路兵馬全部都往西南面的長江流域而去。
在那一面有著左良玉的“百萬”大軍,南明的將領將會在西南面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決戰。
這相比之下,揚州城周邊就顯得相對平靜,任憑史可法在城中如何的焦灼,金陵就是不派一支援兵。
可揚州城完了,就該到金陵了
烏拉數萬兵馬繼續圍城。
兩日后。
秋風漸涼,正是江南好風光。
揚州城內的百姓并不那么平靜,有些許被夏軍俘獲的勞力百姓被放入揚州城內,揚言夏軍內的軍糧如何充沛,隨軍都能過得有個人樣,絲毫都不像是江南的老爺軍隊,只是把人當騾子使喚。
是夜,又不知從何處有謠,傳稱鳳陽地界已破,揚州城中僅存百姓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只為之一空,悉數往江上逃去。
這回本脆弱的揚州城就更空了
烏拉瞧準了時機,派出使者好言勸降,畢竟夏國皇帝還是欣賞這史可法的氣節。
史可法多次拒絕,言明各為其主,后又書致烏拉書,徹底回絕夏國招降的念想,以表與城共存亡的決心。
而史可法召各鎮援兵,無一至者。
揚州城這一緊鄰金陵的要地被朝廷如此漠視,難免有些人的心思開始動搖了。
心寒的事情一次兩次還好,可若是面對毫無希望的陣營,就算是戰死也都顯得極為廉價了。
死守揚州城,指不定還得不到皇帝正眼
這一日。
揚州城外炮聲隆隆。
夏國軍隊開始了第一次正面進攻,揚州城被江南小朝堂經營多年,防御設施還是極為完備,外邊壕溝密布,箭樓,營塔林立。
揚州西門樓下,史可法當眾寫下四道遺書留給家人,在死后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愿歸葬鐘山明太祖孝陵之側。
“史公對大明忠心不二,實在是感天動地”
副將們感慨萬分。
“我等誓死追隨史帥”
眾將領齊聲吶喊。
夏軍也開始了進攻。
揚州西郊,兩萬兵馬駐守壕溝的提督李本深、總兵楊承祖等向夏國大總管烏拉投降。
廣昌伯劉良佐率部叛明,暗中相迎
整個揚州城近郊剛開打就失了大半。
翌日。
史可法血書金陵朝廷,又求江南各鎮兵馬,仍無響應。
加上這次求助,短短半月內揚州已經是發出了十六次求助信。
其實這時的揚州城,從軍事上講,孤城揚州已難有作為了,在被切斷糧路,水陸不通的情況下,誰也救不回來。
史可法知其不可而為之,決定抗戰到底,一死以報國。
第四日。
夏軍的炮火已經轟打到了揚州城門之下,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
盡管揚州城墻高峻,可有的人已經覺得對大明朝廷的盡忠到此已經足夠了,哪怕先前口號喊得足夠響亮。
此時的烏拉帳下,又多了兩名大明總兵,竟然是率領著部下出城應降的。
“你們兩個是何人,又是何來歷”
烏拉坐在戰車上,居高臨下望著兩個膚色黝黑、面容干瘦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