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臺吉是下定了心思。
不管回不回援,大清國注定是要有所損失。
遼北門戶一旦打開,就難以制止,只能說是盛京以北的大部地區,今后都由夏國控制。
這個局勢無法挽回。
相比下,還不如盡快拿下明軍僅剩塞外的幾座城池,以免日后腹背受敵。
不然南北打擊之下,清軍無處可遁。
到了那樣的境地,就真如當日的濟爾哈朗所言,從海港逃到大海上算了......
而好在的情況是。
遼北的人口,早就移到了遼南各地,躲避在城池里,不算有過大損失。
盛京城留有一定兵源防守,同樣不用過于擔憂。
這是皇臺吉決定繼續留下來攻城的原因。
而同樣的,因為夏國逼迫的緣故,皇臺吉放棄圍城迫使明軍投降的策略。
錦州城下的決戰,也提前打響了。
如皇臺吉所料。
錦州城內的明軍是極為疲憊的。
戰死的士兵剛剛掩埋,受傷的戰士也沒有痊愈,外邊的糧運進不來,士氣奔潰。
忽然望著外邊黑壓壓撲來的清軍,守城的祖大壽傻眼了。
這距離上次全面進攻只是過了五日時間,明明擺著是副長期圍困的架勢,可攻城的頻率一點也不低。
“皇臺吉莫不是知道后方糧草不足,提前攻城?”
祖大壽站在城頭,此時援兵未至,光靠城內的守軍,是難以抵御的。
而且,明軍慣用的詐降議和手段已經不頂用了,在兩年前祖大壽就對皇臺吉詐降過一次。
這會明顯是要來斬殺自己挽回顏面的。
進退都是個死字。
“將軍,清軍的兵鋒,非洪承疇不可抵御。
光靠我等來說,要守住錦州城可是不易!”
跟前的明將有幾番恐慌,在遼東跟清軍對峙十幾年了,還從未有過一場像樣的勝仗。
對于下方的將兵來說,更是如此,面對清軍就等同于是看到了戰敗的結果,難以組織起像樣的反擊。
“建奴有何可懼,無需洪都督
我甥子三桂也可蕩平清騎!”
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對后方來援的軍隊還是極有信心的。
而實際上的情況卻是,歷史上的祖大壽戰敗,跟隨洪承疇降清。
后邊吳三桂的騷操作更不用說。
崇禎皇帝這次派來遼東的戰將,還是極有意思的,不少總兵后邊都降了清軍,成為入關的開路先鋒.......
“殺敵!”
祖大壽舉起寶劍往城頭上沖去。
斬下一枚頭顱,往遠處看去,依舊不見援兵身影。
而錦州守軍不知道的是。
在洪承疇轉戰河南后,崇禎皇帝自知遼東無將可用,只得不斷催促各鎮總兵吳三桂、王樸等人出兵。
起初吳三桂部驍勇,且戰且守時還算有些戰功,沿路襲擊的清軍還能驅趕一二。
但崇禎皇帝自然看不下這緩慢的行軍速度,再不進軍,錦州城就沒了。
而且,中原的賊軍愈發不可控制,福王身死后更是刺激到了皇帝。
巴不得遼東守軍盡快解決清軍,好南下消滅這些亂民賊寇.......
只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明軍的人數聽起來很多,能戰者沒有多少。
諸將膽怯,不愿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