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喻守直同樣是水木地理專業的教授,所以雷文俊便對他以教授尊稱了:
“喻教授,按照我們此前其他同志的勘探,這塊區域便是一塊非常標準的沉積盆地。”
眾所周知。
所謂煤炭。
指的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于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底。
此后長期與空氣隔絕并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最終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
由于大莫界存在有碳元素,所以大莫界理論上也應該是可以形成煤炭的。
而在地球上還有個很常見的現象。
那就是水流通過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會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
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帶。
所以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這也是為什么煤田大多表現為盆地形態的原因。
沒用的知識又增加了呢.JPG。
咳咳...
故而在這次的探索中。
雷文俊團隊通過對魏思明遺留下的手札進行了對比,同時通過派遣直升機勘察。
最終選定了九處疑似具備煤炭資源的標點,最遠與最近的兩個標點跨副達到了120公里。
當然了。
這些標點中是否存在煤炭,還需要對地質層進行分析。
畢竟煤炭由于形成年代久遠的緣故,地質層是比較特殊的。
在之前的四個標點中,雷文俊團隊很遺憾的全部空軍了。
此時他們所處的位置是第五個標點,在所有九個標點**礦概率排在第三位。
“喻教授,架立人工震源和檢波器,用折射法進行地質填圖。”
喻守直抹了把額頭細密的汗珠,此時他的襯衫早已濕透了大半,聞言點點頭:“好,我這就去辦。”
這次雷文俊團隊采用的是地震勘探,也就是利用地下介質彈性和密度的差異,通過分析地底對人工激發地震波的響應,推斷地下巖層的性質和形態的一種物理勘探方法。
這種勘探方法比鉆探法要簡單一些,不過對人工震源的設備要求很高。
二十分鐘后,多個電能震源和幾臺檢波器被架設完成。
喻守直走到雷文俊身邊:
“雷所長,一切都準備就緒了。
為了保證結果準確,咱們這次使用了共反射點多次覆蓋法,一共設立了三個R點,共計十五臺機器。”
雷文俊點點頭,黝黑的臉龐上滿是鄭重,他下令道:
“全體人員退至安全距離,倒計時三百秒!”
五分鐘后,人工震源啟動。
很快,聲波從多點發出,同時傳入地下。
片刻后。
三點十五道反射波自核心R點反射回地面,被檢波器逐一收集。
技術員迅速收攏數據,并且就地開展了巖性判別。
“實部折射率1.64,虛部折射率0,巖性可以確定為黏土!”
“實部1.923、虛部1.968,這是礫巖巖層!”
“發現未知反射率巖層,從波段折射率來看......似乎有些類似頁巖!”
一項項數據報出。
忽然,有一位技術員聲調驟然拔高:
“報告!實部折射率1.73,虛部折射率...我算了半個小時應該是1.732,引力按91.4%,有沒有大佬幫忙驗證一下)
情緒激動之下,這位技術員猛的站起身,繃直的耳機線將他的耳機往后重重一扯。
技術員卻仿佛沒感覺到被勒緊的疼痛一般,他激動的對雷文俊喊道:
“煤礦,我們發現煤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