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在目前的低級理論與低級技術下較完善的基礎論文。(
目前的理論模型可以將橫截面1平方米的飛行器加速到0.1米/每秒,所有能量從真空中取得——不要覺得這個數字很低,它的條件在后面,全靠真空能量進行推動。
同時在風險方面,真空衰變并不會發生。
因為卡西米爾效應已經在實驗室里從真空中創造出光,而沒有產生任何坍落。
所以真空零點能不但存在,目前甚至在特定到極致的情況下可以用到一丟丟。
只不過目前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卡西米爾效應是一個保守力,所以做不到永動機效應而已。
如果說領域前端和普通民眾認知是兩位運動員的話,20年前的情景差不多是領域前端領先15米。
而現在你猜猜是什么情況?
普通認知已經快被套半圈了你敢信?
這就是物理或者說科學的無窮魅力,前端的論證程度已經到了普通人很難想的地步。
總而言之。
如果說冰棺后有某種特殊的手段能運用到真空零點能,那么阻隔帶能量的次級來源就完全說得通了。
幾分鐘后,曾谷成思索完畢,臉帶嘆服的說道:
“不愧是潘院士.......”
比起棺材里的小女孩是個化神之上的超級大佬的可能性,潘院士的猜測明顯在理論方面是更貼合實際的。
而如果氦化亞鐵是通過真空零點能獲取的能量,也就說明冰棺之中存在著......
真空!
這又是一個能讓薛定諤、狄拉克、卡西米爾掀起棺材板的發現.....
還是那句話。
大莫界有許多‘黑箱’,面對很多常理無法解釋的概念時,完全可以大膽的假設再去論證。
視線再回歸密室。
將張慕的猜測和潘建偉院士的一結合,冰棺的阻隔帶運行模式是差不多是這樣的:
無數氦化亞鐵微晶體以六邊形基態游離在冰棺周圍,形成了一個超強的阻隔帶。
加之其后真空的特性,中微子恐怕都難以將其穿透——實際上穿透了也沒啥用,中微子通訊目前的捕捉率才千萬分之三呢。
而每次有物質意圖通過這片阻隔帶,這些微晶體就會形成一道晶體墻,然后分解成二聚氦,以此升華表面能。
剩下的亞鐵離子則繼續游離,在真空零點能的作用下再次生成的氦化亞鐵微晶體。
分解后的微晶體空缺則由后續的微晶體擋上。
這種微晶體的數量很多,兩米的范圍內恐怕不下幾百萬兆——原子極其微小,一根大頭針的針頭就可以容納五萬億個氫原子,并且每個氫原子中都包含四個粒子,也就是一個電子,以及一個中子包含的三個夸克。
一萬根針頭就是五萬兆的氫原子,而一萬根針頭也才三個108鍵的鍵盤那般大小。
所以阻隔帶有幾百萬兆的微晶體數量并不夸張,兩個字,嚴謹。
這里再提一個冷知識:
宇宙中的粒子總數為3.28×10^80個,大約三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個。
同時盡管粒子總數龐大,但仍不足以填滿整個宇宙,因為平均每立方米的宇宙空間僅有一個粒子。
在判斷出冰棺中存在某種真空區域后,張亞青舉起了手,問道:
“曾院士,陸教授,既然目前有比較大的可能性確定是氦化亞鐵的能量來自真空零點能,那么咱們該怎么破開這道氣體...或桌說微晶體阻隔帶呢?”
無論是氦化亞鐵的發現還是疑似真空零點能的存在,都屬于原理上的分析。
想要成功的將氣體阻隔墻打破,還需要更為實際的操作手段才行。
密室內。
陸朝陽聞言和曾谷成對視了一眼,兩位物理專家及有默契的相識一笑:
“當然還是轟它了!”
張亞青and魏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