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輪到林子明睜大了眼睛:
“臥槽,你是說雷所長在地下發現了月球上的石頭??!!”
正如馮玉華所說。
雷文俊發現的克里普巖,是來自月球的一種巖石。
目前月球公認的組成巖石有三種:
高地巖石、月海玄武巖、角礫巖。
而克里普巖這種石頭.....學術界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它隸屬于角礫巖中的一個分支,因為目前收集到的石體特征是克里普巖大都是由碎屑巖組成,有些內部甚至玉化成絮狀。
而另一種看法,則是克里普巖屬于月球上的第四種巖石,是由斜長巖沖擊熔融角礫巖形成的。
兩種看法的陣營大概五五開,并且都有頂尖的學者支持。
造成這兩種看法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馮玉華所說的那樣:
因為目前人類還沒有直接發現過完整塊狀的克里普巖。
克里普巖最早是在一塊隕石標本中被發現的,目前真正可以研究的月球隕石也就一百多塊,數量極少。
除了隕石之外,克里普巖的來源就是登月這個渠道了。
但這個渠道的難度極高,絕大多數國家都做不到。
目前進入過月球軌道以內,或者進行過繞月飛行的國家也就七個而已。
真正上過機器登月的更是只有三個國家,不用介紹大家想必也都猜到是誰了。
同時在這三個國家中,毛熊的航天器登月水平一般,咱們的話嘛...說實話,還處于發展的過程中。
例如嫦娥5號摘回的月壤一共才1731克,重量有限,想要以此分析出克里普巖還是非常困難的。
也就是說,目前全球真正有可能確定克里普巖巖種的只有老鷹,而他們那種心性是不可能共享這類信息的。
因為這事兒有先例。
1978年那年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當時老鷹還給咱們送了一塊月球巖石標本表示友好。
當時歐陽自遠院士還在地化所,有一天突然接到所里電話,說正組織研究團隊研究月巖呢,要他趕緊回所里。
歐陽院士蹬上自行車就騎回了所里,氣還沒喘勻就看到了那塊兒月巖擺在大廳中間。
那塊月巖看起來真挺大的,歐陽院士當時已經開始暢想這塊石頭能分成多少塊兒,每塊兒去做什么實驗了……
結果后來仔細研究才發現,老鷹壓根就沒那么大方:
他們拿凸透鏡做了一個玻璃罩放月巖外邊,所以看起來放大了好多倍。
實際上這塊月巖才多大呢?
1克。
嗯,1克。
而就是這1克月巖當時也沒全用來做研究,它被分成了兩半,一半0.5克,現在還在燕京天文館內展出(對,咱也學老鷹往石頭上放了塊兒放大鏡,大家感興趣的話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剩下一半,才是真正用來做實驗的東西。
就這么一點兒不到指甲蓋大小的東西,又能做多少實驗,得出多少結果呢?
憋屈嘛倒不至于,畢竟月巖咱們沒花錢,是人家送咱們的,也沒被語言侮辱啥的。
但惡心卻是真惡心,特別是現在往回看。
所以你指望別人施舍是不可能的,凡事都得靠自己才行。
慢點就慢點唄,彎道超車咱們又不是沒成功過。
話題再回歸克里普巖。
而克里普巖除了它的研究價值特殊外,更關鍵的便是它出處:
它來自月球。
那么問題來了:
為什么一個月球上獨有的巖石,會出現在大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