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天宮內部的則有Y粒子——也就是冷凝粒子、產生Y粒子的微生物,以及未知濃度的靈氣。
這就像一項炒菜挑戰一樣。
給你一堆有限的食材,然后你要做出一桌完美的菜肴。
而潘建偉院士給出的答案便是他所提到的Xicc++重子。
Xicc++重子的發現者是赫赫有名的高原寧院士,又被叫做高男神。
原水木的知名大佬,后跳槽到了隔壁。
Xicc++重子又叫雙粲重子Ξcc++,在17年由華師和水木的LHCb研究組發現。
以往發現的重子最多含有一個重夸克,這次是實驗上首次發現含兩個重夸克的重子,屬于一個改變教科書級別的發現。
這項發現入選了當年華夏十大科技研究名目,17年全球量子研究成果中排名第四。
而很有意思的是。
在Xicc++重子發現沒多久,疑似戴森球的塔比星(KIC8462852)就出現了的新變化。
因此很多人戲稱高男神的發現驚擾了宇宙規則(笑)。
最后這句話自然是笑談,但某種意義上來看,Xicc++重子確實是個改變傳統觀念的發現。
如果說SELEX的結果讓相關理論物理苦惱了很久,LHCb的這一結果直接讓理論物理學家絕望了。
這涉及到了一個概念:
重子聲學振蕩,有些叫它重子聲波震蕩。
而在談及重子聲學振蕩之前,這里又要提到一個可能會巔峰很多人認知的知識:
那就是太空中其實是有聲音的。
首先從經典物理上說。
太空并不是絕對的真空,但粒子密度確實很低。
太空中存在等離子體,在地球磁層外面密度是3-10個粒子每立方厘米。
而等離子體是可壓縮的,當然會產生聲波。
當頻率較高的時候,由于離子質量較大,跟不上震蕩的頻率。
這個時候主要是電子在震蕩,離子作為背景。
它們形成所謂電子聲波,名叫“朗繆爾波”。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上面說過的重子聲學振蕩。
簡單來說。
重子聲學振蕩就是質子和中子這樣的重子,其分布密度高低變化的漣漪被記錄了下來,并且在虛空中傳播。
而這種漣漪的進階內容大家肯定如雷貫耳:
暗物質。
甚至或者可以這樣說。
暗物質存在的理論基礎,就是基于重子聲學振蕩展開的。
當然了。
目前暗物質還沒有被發現,最接近它的應該是軸子。
如果實驗能夠證實發現軸子,那么不僅可以捕獲一個暗物質粒子,同時還可以一舉解決困擾物理學家很久的強CP問題。
從而把關于對稱性和反物質的理論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因此目前有大量的科學家都在往這個方向研究,有些是純粹為了學術探究,有些則是為了名利。
甚至鬧出過很多起某項目組成員帶著資料“叛變”的事情。
最惡劣的是發生在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的一次“叛變”,當時一位項目組成員不但帶著資料逃跑,甚至還一把火把其他的孤本燒成了灰。
順便一提,此人來自隔壁某島國。
總而言之。
Xicc++重子中出現的兩個重夸克,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產生在極小區域中的超能級反應。
生活中類似的概念有很多。
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肥皂泡爆炸的時候,瞬時溫度可以達到兩萬度。
但它的量級實在是太小了,所以壓根產生不了影響。
Xicc++重子便是一樣的情況。
理論上來說。
如果把兩個重夸克與特殊的光子進行交合成等離子漿,再與某種特殊物質反應,其瞬時反應是能夠達到震蕩量級的。
然而那種所謂的‘特殊物質’目前遠沒有被發現,所以這種假設也就停留在了理論階段。
但潘建偉院士敢提出這種想法,則是因為天宮中存在有某種物質。
這種物質和上面的‘特殊物質’依舊有很大的差別,但氣旋本身是與本土有一定縫隙關聯的,不是憑空‘爆破’。
這就給操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而這種物質則是......
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