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雷雨的時候,雷云層中的高速電子會撞上其他粒子減速,
而有減速,自然就會有能量損失,這是一個很基礎的概念。
在韌致輻射中,高速電子減少的動能會以伽馬射線的形式放射出來。
伽馬射線打到大氣中的某種原子上,敲出一個快中子,那種原子會變成某種同位素。
這類同位素不穩定,會發生β+衰變。
同位素原子核中的一個質子變成了一個中子,一個中微子和一個正電子。
最后正電子與正常電子湮滅,再次放出伽馬射線。
其實這也是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也就是PET的原理。
PET將氮同位素連著果糖一起注入人體,人體就會用帶放射性的果糖進行代謝。
這樣一來,代謝活動高的癌變部位就會放出更多的伽馬射線做出反饋。
而在韌致輻射中,那個大氣內被伽馬射線打擊的原子則叫做....
氮!
那個同位素則叫做氮-13。
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
每天氣旋吸入的東西就是氮素!
想到這兒。
李百安連忙轉過身,對著助手趙志明說道:
“小趙,你趕快檢測一下。
邊界附近的氮素數量多少,伽馬射線的量度又是多少!”
趙志明聞言連忙點頭,雙手飛速開始操作:
“明白,我現在就檢測!”
氮素和伽馬射線的檢測方式非常簡單,甚至不需要額外的設備就能完成。
大約過了七八分鐘,趙志明有些激動的抬起頭:
“李老,出結果了!
空間邊緣周圍附近的沉降量是88公斤每公頃,伽馬射線量度99.8千焦每平方米!”
潘院士聞言砸了咂嘴,說道:
“好家伙,99.8?再長個幾倍都夠島國那么大的地區滅絕了。”
隨后他仔細想了想,看向李百安,說道:
“李老,不出意外的話,咱們已經能推導出某些情況的脈絡了:
天宮空間每天凌晨都會吸納大量的氮素,這些氮素進入空間后經過邊界進行了軔致輻射,釋放出正電子的同時還釋放出了大量的熱,給空間內的微生物提供了足夠的生存環境。
剩下的部分氮素則與微生物進行反應,生成了大量的Y粒子。
這些Y粒子又從空間的缺口中逸散出去,形成了青城山獨有的陰冷環境。
至于每天反應都是在凌晨五點五十五分的原因,多半便是只有那時候才會有高速電子從邊界外部撞來......”
潘院士說著說著,忽然眉頭又是一皺。
李百安注意到了他的異常,主動問道:
“小潘,你又想到了什么嗎?”
潘院士遲疑了一會兒,還是決定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
“李老,我總覺得有哪些地方不對勁。
這么大的伽馬射線流,理論上生成的Y粒子數量應該不會這么少。
還有咱們之前說過的質心系動量守恒也是這樣.....”
作為物理學的頂尖大佬,潘院士對于數值還是非常敏感的。
每平方米99.8千焦的射線能級,理論上來說只要再擴大十倍,就足夠毀滅隔壁小日子過得不怎么樣的那群人了。
就算當前的這部分量級,毀滅個什么北海稻也是不難的。
而這么龐大的能量,卻只生成了十多平方公里的Y粒子?
這顯然不太對勁。
而就在此時。
潘院士的腦海中忽然劃過了一道閃電。
他猛然看向氣旋,一個驚人的念頭忽然從他的心中浮現了出來:
“李老,我好像想到一種可能性。”
“什么可能?”
潘院士看著他,一字一句說道:
“那就是這處空間,其實是個.......
空、間、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