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除了腦袋數量外,我們在其他其他的性征優化方面還是有一些成果的。
例如這只由本土湘西黃牛為父本,與大莫界雙首牛結合生出的后代。
諸位可以看到。
它的體表形態相對來說比較均勻,尤其是背部,沒有過多的隆起。
而大莫界的雙首牛卻不一樣。
或許是由于需要在獸潮中承擔沖擊城池防御的任務,大莫界的雙首牛有大量的肉質堆積到了前半部分。
這使得大莫界雙首牛肩胛骨區域的骨骼極為粗大,實際脂肪含量卻并不高。
也就是俗話說的肉很柴。
口感無論是烤、涮、鹵還風干都不太好。”
林立聞言,不由仔細的觀察了一番整個圈舍。
果然。
正如劉震撼所說的那樣。
大莫界的雙首牛前軀要比后軀粗大很多。
這就像一個虎背熊腰的大漢,下身卻長著筷子腿和A4腰一樣有些違和。
這是雙首牛在長期攻城過程中產生的演化效應,集陣撞擊促使了它們的肩胛處需要能夠承受極高的沖擊力。
就像長頸鹿的脖子,想要活下去就必須朝那個方向進化。
這種進化方向對于妖界的雙首牛來說是常規演化,但對于馴化肉牛來說顯然是逆向的。
因此劉震撼等人將其列為了副攻優化方向之一,希望能夠優化出正常的個體。
不過優化是個長期過程,不是一代兩代就能改良完畢的。
例如林立等人眼前的初代雜交牛犢。
雖然看上去體態勻稱了一些,但距離肉牛的那種背脊全平還是有著比較明顯的差距。
按照劉震撼團隊的計劃。
他們將爭取在三到四代以內完成這種體征逆轉。
這個周期其實和本土的優化周期差不多,也就是說代數是相同的。
但由于大莫界雙首牛的孕育周期很短,因此相同周期的優化速度可能是本土的四五倍。
隨后劉震撼又介紹了一番其他的優化信息。
例如牛角、牛蹄、牛尾等等。
然后就.....
開席了。
劉震撼將眾人帶到了一處廠房外的空地上,這處空地此時擺滿了大量的新鮮牛肉。
有牛霖、牛腩、牛眼肉、西冷、菲力、牛肋條、大小黃瓜條等等.....
臟器則被歸結成了牛雜、牛鞭、牛蛋等等.....
牛這種生物非常有意思。
不同部位的烹制方式截然不同,口感也全然各異。
例如黃瓜條適合來拿炒,牛腱和牛雜適合拿來鹵,牛肋條西冷則適合拿來煎或者烤......
雜交牛不是轉基因繁殖,也不是跨物種交配,幾乎不會出現病變部位這種區域。
加之劉震撼團隊在開席前,已經細致的檢查過了各種部位的質量。
因此眾人對于這頓大餐只有期待,沒有恐懼。
滋滋滋——
一滴熱油順著飽滿的肉的紋路慢慢滑下,令人心醉。
烤架里中堆著暗紅色的木炭。
這種木炭溫度不是最高的,但勝在火勢穩定,最適合開始的階段。
深色的肉、白色的脂肪,梅花間竹般的錯落排列著。
負責烤肉的大廚名叫袁州,是來自本土的一位大廚,以蛋炒飯發跡。
隨著肉串的滾動,袁州拿起了一根銀質牙簽。
在那雪白的脂肪融化前的一瞬間。
飛快地在鐵簽上的那些瘦肉上輕戳幾個窟窿出來。
因為有了宣泄的渠道,那融化的脂肪立即就向四面的精肉滲進去。
還有些不好戳窟窿的地方,袁州就靈活的轉動幾次肉串。
讓那些牛脂立即流到所需要的精肉處。
他的表情從容不迫、云淡風輕。
手下里卻是五指如飛,以一種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轉動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