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縫干涉。
這應該是個知名度比較廣的物理知識了。
很早很早以前,物理界對光的形態的解釋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光是粒子,一派認為光是波。
至于后面出現的大古派這里就不提了。
當時波粒兩派都有充足的證據,誰也說服不了誰。
后來物理學家們想到了一個方式:
用雙縫干涉實驗來確定到底是粒子還是波。
這個實驗其實很簡單。
雙縫,顧名思義。
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
然后用一個發射光子的機槍對著雙縫掃射。
從縫中漏過去的光子打在縫后面的屏上,就會留下一個光斑。
在實驗之前,實驗人員們作出了兩種猜測:
第一種可能。
如果光子是純粒子,那么屏幕必然留下兩道杠。
光子像機槍發射的光子會像子彈一樣筆直地從縫中穿過,所以屏幕上留下的一定是2道杠。
因為其他角度的光子都被板擋住了。
第二種可能則是如果光子是純波,那么屏幕上會留下斑馬線般的一道道條紋。
因為光子穿過縫時,會形成2個波源。
兩道波各自震蕩干涉,波峰與波峰之間強度疊加,波峰與波谷之間正反抵消。
最終屏幕上會出現一道道復雜唯美的斑馬線,也就是干涉條紋。
這個實驗的最終結果大家應該都知道了,驗證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這其實是個非常非常令人毛骨茸然的實驗。
因為它的最終結論是.......
實驗的結果取決于你有沒有觀測光子!
這是啥意思呢?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鮮為人同學都可以理解。
你家的電視里正在直播足球比賽,一個球員起腳射門。
這里先暫停,你預測一下這個球會不會進?
在球迷看來,球進還是不進,和射手是不是C羅、梅西有關,和對方門將的狀態有關,和裁判收沒收錢說不定還有關。
在科學家看來有關的東西則更多。
比如球的受力、速度和方向,距離球門的距離......
甚至草皮的摩擦力、球迷吼聲的分貝數等等。
只要把這些因素事無巨細地考慮到方程里計算,完全可以精確預測三秒后球的狀態。
但無論是球迷也好科學家也罷,應該都公認一件事:
球進與不進,至少和一件事情是絕對無關的:
那就是你家的電視。
無論你用什么品牌的電視,無論電視的屏幕大小、清晰度高低、質量好壞、看的是咪咕還是央5......
該進的球還是會進,該不進就是不進。
哪怕你氣得把電視機砸了都沒用。
你是不是覺得,上面說的全都是廢話?
那么,仔細聽好:
雙縫干涉的實驗證明了在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球進還是不進,直接取決于在射門的一瞬間,你看還是不看電視!
是不是很恐怖?
光子從發射器射向雙縫,就好比足球射向球門。
用攝像頭觀測光子是否進縫、怎么個進法,就好比用電視機看進球。
你開了攝像頭觀察光子(看電視),和沒放攝像頭(不看電視)——兩次實驗的結局竟截然不同。
這就是觀察者的魔咒。
不看光子它就是波,看一眼它就瞬間變成粒子了。
說實話。
這玩意兒目前真不能深究,再深下去甚至可能扯到唯物和唯心的區別。
本土真正有資格涉及到這個領域并且發出權威聲音的,目前有沒有二十位都不好說。
也正是因為光的波粒二象性,令王薔忽然有了一個新想法:
通過電波干涉來傳遞信息。
“目前我們雖然對神念的詳細情況暫不了解,但劉老的團隊早就確定了它是一種波。”
此時,王薔正在對眾人闡述著自己的想法:
“魏族長的神念無法傳輸,是因為神念的另一端連自他的松果體,神念去哪兒做什么都是由他的意念在控制。
也就是說他是一個觀測者。
既然是觀測者,就必然會出現干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