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此時此刻,眾人腦海中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了一個詞:
九尾狐。
提起九尾狐,可能很多人下意識的都會想到火影里的那只尾獸,順便再婊一婊博人傳啥的。
但其實吧....
華夏對于九尾狐的妖獸要比岸本老賊早的多得多。
《山海經》中共有兩例四處關于九尾狐的記載。
首先是《南山經》篇: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膜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這句話說是飽含礦物和玉石的青丘山上有一種野獸,長得很像狐貍,但是卻有九條尾巴。
它的叫聲好似嬰兒的啼哭聲,并且這種動物是吃人的。
但是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受到毒氣的侵襲。
雙向菜譜.jpg。
這里出現的九尾狐和我們現在的影視、動漫作品里的形象差不多。
大多數編劇和漫畫家也是用這個作為原型而進行創作的。
另外《山海經》中的《東山經》里還有一處關于“蠪侄”的記載:
又南五百里,曰鳧麗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這段話是說盛產金玉的鳧麗山,有一種類似狐貍的野獸。
它有九條尾巴九個腦袋,爪子像老虎一樣,名叫蠪侄。
它的叫聲也像嬰兒啼哭一樣,是吃人的猛獸。
由這段文字可知蠪侄比九尾狐多八個腦袋,強壯的爪子,但其他習性和叫聲都與九尾狐無異。
這也算是咱們本土比較古老的一種傳說。
至于隔壁島國嘛...
玉藻前肯定算是比較有名的傳說狐貍之一了。
她的形象是玉面金毛九尾狐,出現在公元794年附近。
原型和山海經中的幾乎一致。
自江戶時代開始,玉藻前就被列位霓虹的三大妖怪之一(剩下的是酒吞童子、大天狗),可見其影響力。
但毫無疑問的是。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錄,玉藻前就是隨著遣唐使被帶回去的傳說之一。
沒有《山海經》中的九尾就沒有霓虹的玉藻前,并且霓虹的鬼怪也都大多源于華夏——這是一個既定事實,無外乎隔壁愿不愿意接受而已。
就像很多倒霉蛋明明是非酋,但卻死活不認,天天抽卡前還要來點歐皇儀式啥的。
不過話說回來。
霓虹人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倒也值得咱們學習,這點肯定是沒啥好黑的。
當然了。
像大韓這種能日天辟地的民族,咱們就尊重他們的YY吧。
連宇宙都是他們開發的,更別說九尾狐了。
反正活在夢里也挺好的。
視線再回歸實驗室。
在場的眾人雖然不是腦洞天馬行空的作家,但發散性的思維還是不缺的。
因此很快,劉向前便想到了另一件事:
“諸位,我們先假設一下小默的那個祖先確實存在哈。
基于這種先置條件....
我覺得華小默的所謂傳承,會不會和本土有關?”
聽到這話。
正在琢磨符文的曾谷成頓時眉頭一挑:
“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