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對于時間任務的判斷無疑是個巨大的推助力。
誠然。
冰塊形成的時間有可能很短,比如幾十年甚至幾年,說不定還是上個月形成的。
但同樣,它也存在一種早期形成的可能性。
這兩種可能性是同時存在的,誰也說不準哪個概率更大。
在沒有其他更好樣本的前提下。
冰塊的形成時間,便代表著洞穴出現冰點溫度的下限。
哪怕你檢測出是五個月前形成的,這也能排出近五個月不是?
隨后陸朝陽想了想,說道:
“歐陽研究員,這種冰塊要用什么方法進行檢測?
光釋光信號可以嗎?或者冷原子物理?”
“光釋光信號是通過捕獲石英或者長石等礦物晶體內電子的方式進行的年代檢測,而且需要環境的年輻射平均劑量才行。”
歐陽東山一邊做著解釋,一邊面色古怪的看了他一眼:
“至于冷原子物理......
陸教授,你真的不是在炫技嗎?
這個方向只有中科大在做吧?
我這種在南極搞科研的怎么會懂這玩意兒?”
陸朝陽干笑兩聲,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頭:
“對哦.....不好意思,忘了忘了,您繼續。”
歐陽東山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
“這種冰塊一般可以使用O-18同位素的鑒定方法,這種方式沒那么精確。
比如只能檢測出來1000年、3000年或者兩萬年這種比較粗略的年代。
至于是1900年還是1100年,這就不太好判斷了。
但它的優點同樣肥腸明顯。
那就是出結果的時間非常短,設備要求和步驟也非常簡單。”
陸朝陽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O-18啊......”
雖然他對于地理知識不太了解,但一些專業術語還是比較清楚的。
因此當歐陽東山一提點O-18鑒定法時,他就差不多理解了相關原理。
對冰河期概念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
如果在歷史話題的時間尺度內,氣溫的急劇變化一般是可以找到相關記載的蛛絲馬跡。
比如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太湖完全上凍,還可以跑馬車,對應了兩宋之間的一次小冰期,也和不久之后女真崛起滅遼破宋的歷史事件可以對應上。
關于明清小冰期的線索則要更多,例如漢水淮河結冰、鄱陽湖結冰等等。
這是屬于史實結合的判斷方式。
而在地質時間尺度上找冰期和間冰期,用到的就是O-18鑒定法。
化學老師身體健康、沒被氣死的同學應該知道。
氧有O-16、O-17和O-18三種天然同位素。
它們都有8個質子,但分別有8、9、10個中子。
其中O-17太少見了,按下不表。
剩下兩種里。
O-16數量要遠遠多于O-18,但在通常狀態下它們的比例變化不大。
可大型區域內的氣候一旦變化,它們的比例就會不一樣了。
O-18比較重,相比于O-16,它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才會蒸發——因為太重了飛不起來,具體情形認識胖子的同學可以把熟人代入,自己是胖子的同學可以低頭看看自己圓滾滾的那塊腹肌。
在化學上。
這種過程叫做同位素分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