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
大明皇帝進了天壇之后,便進入齋宮休息。
按照禮制,皇帝壽典和祭天,本不應該在同一日舉行,而且在祭祀典禮之前,提前入齋宮齋戒三日,以表虔誠。可是,大明皇帝本身就是修道之人,而且二十多年未曾出宮,儀式流程都已簡化,所有程序都在一日內舉行完畢。
皇帝壽典,十分繁瑣。
連中途撒個尿,都要用上半天,更何況是要祭天。
天壇內,蘸臺搭起,四周是黃龍旗和大明日月旗,先前護衛的禁軍,進入天壇后,也都按計劃部署在四周,負責警戒和儀仗工作,而具體的安保防護,則交給了陸天碩的東廠。
太子朱延,一大早就趕到了這里。
昨夜皇宮里發生的事,沒有人提及,就如從未發生過一般,不過,朱延內心卻是無比的忐忑和惶恐。皇帝的態度,越是如此,他越是擔心秋后算賬,今日是特殊日子,不便發作,可以后的事,又有誰能知道
徐亭入宮面圣,徐妙子退婚一事的消息,已經傳入太子府中。
朱延對此有所耳聞,不過,他是皇帝壽典的操辦人,也沒有心思去過問此事。如今之際,只有把眼前的壽典做好了,給皇帝留個好印象,才是正道。
皇帝又一次沐浴、更衣。
雖然早上在宮內已經洗過一次,但是禮制就是如此,皇帝也不例外,這些讓皇帝不自在的條條框框,是太祖皇帝流傳下來的規矩,他雖然我行我素,但還沒有強大到去對抗禮制。
太子率領文武百官、王公勛貴早已等候在外。
等到吉時一到,皇帝從齋宮緩緩踱步而出,百官跪下,山呼萬歲,在一陣中和的韶樂聲中,開始壽典和祭天。
這是一套十分復雜而冗長的儀式。
化繁為簡,就是舉行了一場大型演出以及會議。
此次會議,規模盛大。
本次會議地在天壇舉行,由太子和宗人府主辦,禮部承辦,出席本次會議的有大明皇帝朱聰,大明國師太平道長,內閣中全體成員,六部九卿的主要負責人,京城各衙門中層以上干部,外國番邦使團的主要負責人,京城的百姓在天壇外旁聽了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安保和后勤工作,由六扇門、東廠、禁軍、神機營等共同操辦。
首先,大會進行第一項點燔柴,迎帝神。
祭祀口,有一處高爐,里面堆滿了柴火,有太監點燃了燔柴,頓時濃煙四起,火苗漸漸大,又有十幾個人,抬著一頭牛犢,將之投入火爐之中焚燒。
大會進行第二項由太子率文武百官,來給皇帝祝壽。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拜年的話,要說,還要變著花樣說,有的投其所好,寫贊美皇帝的青詞,這些祝壽的話,當然不會當著皇帝一一誦讀,皇帝也不會看,而是投入爐中焚燒這玩意兒是給老天爺看的。
當然,光說不做也不行。還要刷禮物,文武百官刷禮物,番邦使團刷禮物,還有各省的總督巡撫,也會刷禮物,都是些稀罕玩意兒,什么白鹿白鶴、千年太歲、印`度神油、大宛名駒等等等等,除了大火箭,什么都刷。
這些禮物,當然不能焚燒,也不能擺上來。不然的話,整個天壇就成了潘家園,它們以一份清單的方式列明,再呈給皇帝陛下。最后皇帝會選出送禮最和心意的那一份,而送禮之人,也就名正言順的成了榜一大哥。
會議進行第三項祭天帝表,簡單來說,就是寫給老天爺的一封信。
這一項就是皇帝的自我表彰大會,跟老天爺嘮嘮嗑,訴說一下自己當政二十多年來的豐功偉績,難得祭天一次,皇帝和老天爺,得好好掰扯掰扯,我做了什么,我得告訴你,我不說,你怎么知道,怎么獎勵我
奏表以四六駢文寫成,大意是
當政廿年,海晏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