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君王之道?
圣人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或許在圣人眼里,真正的帝王之道,便要做一個無所不在,無所在。黎明百姓知道天下有一人,為一國之君,掌管生殺大權,坐擁萬里江山。但是不知其名,也不明其貌。
眼下景霄大帝,莫說大威九州蕓蕓眾生,皆知如今的皇帝陛下,沒有一丁點君王的架子。
若是脫去那一身龍袍,像極了橫行市井的潑皮無賴。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沒臉沒皮,半點面子都沒有的君王,是如何將如此龐大的帝國打理得井井有條!
有人說,這得歸功于開國皇帝留下的豐厚家底。也有人說,都是廟堂之上王侯將相的功勞提現。
還有人說,這些功勞都算不得什么,帝后娘娘,才是這個帝國興盛的緣由!
很多人聽聞最后一種說話,都覺得扯淡,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而已。
但是仔細想想,還確實有幾分道理!
試想,開國君王留下的家產能有多大,難不成還會生根發芽,割了一茬還會有一茬?
數百年以來,九州大地之上就沒有發生過饑荒旱澇一類的天災人禍?難道就不曾有過烽火連天的戰爭?
帝后娘娘就不一樣了,莫說大威帝國短短幾代人歷史,便是人間萬古悠悠,也不曾聽聞有如此奇女子,能牢牢拴住帝王心。
反倒是“從此君王不早朝”之事,屢見不鮮。
不過在寧景清眼里,這只不過是件稀松平常之事,不值得一提。
今日的帝宮,格外的冷清,除了御膳房里幾個替帝后娘娘打下手的廚子,其余人等一概清空。
說來可笑,五個身為大威帝國頂尖的廚師,如今穿著小太監的衣裳,圍在滿頭大汗的帝后娘娘身旁,瑟瑟發抖。
若是按照帝后娘娘的意愿,今日的御膳房上下,集體放個假好了,她要親自下廚,為許多年不見的弟弟,好好做一頓飯。
景霄大帝點頭稱是,只是著重說了一句,留下幾名小太監幫忙洗洗菜,端端盤子即可。
于是便有幾個五大三粗的“太監”留了下來。雖然五個暫時擔任太監一職的大廚,知道他們的景霄大帝不會做那卸磨殺驢的勾當。
但是還是很怕!帝后娘娘卷起袖管,忙得香汗淋漓,團團亂轉,刀功手法倒是嫻熟,可是真算不上做得一手好菜。
能夠走進御膳房,為帝王帝后掌勺的人,自然也是經歷過一番鉤心斗角的齷齪。
老輩人說的“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字字珠璣,針針見血。
按照以往的經驗,一般見過上司落魄一幕的,都沒什么好下場。
眼下唯一能做的,便是盡量保住大好頭顱一顆,至于這份時不時降下大富貴的美差,不要也罷!
雖然,里里外外的人都說陛下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愛民如子,但是他們只是聽聽,不敢說好,更不敢說不好。
他們覺得那些說帝宮不好的,應該都死了,只是死的干凈,死的理所,挑不出半點毛病。
不然,把這龐大帝宮清理得這么干凈是為了什么?
還不是擔心將帝宮內外分離的遮羞布,因此被撕得稀碎?
(本章未完,請翻頁)
誤會!
若是寧景清知道此事,必然要大喊幾聲冤枉。
清空帝宮,只是為了讓某些人放下顧慮,好好坐下來談談而已。
沒有什么事情,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無非就是換換口味的事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