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娘嘆,“你哪知道大戶人家,表面上都是客客氣氣的,私底下不知道怎么笑話咱鄉下土包子呢。”
李梅兒卻是眉毛都未動一根,笑,“咱們是自家過日子,吃的是自己的飯,沒什么不坦蕩的。祖母只管放寬了心,在家啥樣,出去一樣。陸家雖是官宦人家,可來往是你情我愿的事兒,倘是被人小瞧的來往,也沒意思,去一次便罷了。只有彼此客氣,方能長久。”
倒不是說李梅兒清高,實在是做人的道理,真就奴顏婢膝,或者得一時之利,想長久是難上加難。何況,家里這些人,也不是那種性子,李老娘理不會來那一套殷勤小意之類的手段。與其叫李老娘患得患失、小心翼翼,還不如大大方方的去。
李老娘聽著李梅兒的話,也覺得有幾分道理,想來陸家人是覺得她家不錯,才會邀了她家去,只要不做什么出格的事,也不必太拘謹了。
蔣氏沒聽祖孫倆說什么,想的卻是該送啥壽禮,便問道,“這壽禮可怎么備?”
李老娘看李梅兒,“要不,莊家從前送的兩支參帶上,我讓你嬤嬤拿去給大夫瞧過了,是不摻假的二十年的山參。”
估計李老娘連價都一并估了,李梅兒想了想,卻是道,“要我說,備些家里土產便罷了,再搭些壽桃壽面,像鑫伯伯過壽時,差不厘便好。不然,倘明年到哪兒去買這參呢?咱家本就是小戶人家,也不用充大戶。而且,二十年的參是中等參,說不得陸家便是用也是用更好的,若送去無用處,也是白搭。”
三個女人商量了回,決定就按尋常的壽禮備,不過,壽面壽桃都李梅兒親自做的,也算是一份心意。
到了陸老太太壽辰那一日。李家一家子都換了新衣,書香在街上雇了兩輛車,男人一輛,女人一輛,帶著備好的壽禮,過去陸家赴宴。
一進陸家主宅所在的胡同,車便不得不停下來,實在是前頭的車一輛輛的堵滿了整條胡同。李彥道,“反正就幾步路,咱們走過去吧。”
李老娘已然咋舌,在兒子的攙扶下下了車,往前望一眼,除了人就是車,贊嘆,“我的乖乖,人可真多。”
蔣氏對一干孩子們道,“山青康哥兒跟緊了相公,梅梅兒牽好你弟弟跟著我,都不許亂跑。”生怕人多把孩子丟了。
好在外頭車輛人馬多,里頭人也忙碌,卻并不顯得雜亂。李家人一到便被請了進去,男人去前院兒,女人去內宅。
李梅兒健哥兒跟著李老娘蔣氏,由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媳婦引著到了正廳,陸二太太帶著兒媳婦兒正招待來賓,見著李老娘還說,“這才多少日子不見,您老又年輕了些,上次跟您聊的歡喜,哪日閑了正可多說說話兒。”
李老娘很實誠的表示,“成!您哪日閑了想找人說話,著人過去叫我一聲,我成日在家也是無事。”
陸二太太笑,請李家一家人往側廳坐了。
喜歡小戶春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小戶春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