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食記里新來的兩個婦人,一個姓溫,是個寡婦,閨名叫溫繡。
溫繡的丈夫五年前死了,她膝下無子,只有一個女兒。丈夫辦喪事時,便由族中長輩做主,過繼了一個侄兒,給她丈夫打幡扶靈。
按照規矩,這個侄兒就是她的嗣子,日后給她養老送終,家里的財產也由這個侄兒繼承。
溫繡又不傻,她寧可收養孤兒,也不愿意過繼親戚家的兒子,可是胳膊拗不過大腿,最后還是答應下來。
她留了心眼,前腳給丈夫辦完喪事,后腳就在熱孝里把女兒嫁出去了,并且托了娘家兄弟,把家里的田地租出去,又把牲畜全都賣了,把到手的銀子悄悄給閨女做了壓箱錢。
她那過繼來的兒子聽說以后,氣得跳腳,可是銀子已經給出去了,他也不能去找妹子把銀子要過來,他敢去,妹夫也不會答應。
丈夫的孝期一過,溫繡就從鄉下出來,到城里去當幫工,對外只說家里男人身體不好,不能下田,需要她做工貼補家用。
半年前,女兒女婿逃難到京城,女婿孝順,兵荒馬亂時,也沒忘記臨走時到城里接上她一起逃難。
溫繡的女婿家祖傳的木匠手藝,眼下女婿就在老崔的作坊里做事,工錢給的不低,但是溫繡覺得自己還不到四十歲,不用讓女婿養著,聽說李食記的東家也是女人,便過來了。
另一個婦人姓田,名叫田桂花。
田桂花不是南邊來的,她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娘家所在的那個鎮子,距離平城二百多里。
田家也是開鋪子的,賣大餅和各式燒餅,賣了幾十年。
田桂花還是姑娘時,就在鋪子里干活,成親以后仍然回鋪子里幫忙,成親前沒有工錢,成親以后每個月從她爹手里領一兩銀子。
她爹死后,兩個哥哥為了鋪子大打出手,差點鬧出人命,后來由長輩做主,鋪子賣掉,兩個哥哥各分一半,這事才算了結。
田桂花不在娘家鋪子里干活了,便和自家男人支了一個小攤子,還是賣大餅賣燒餅。
雖然沒有打娘家的招牌,可是味道還是那個味道,老顧客主動找上門來,不到一年,田桂花兩口子就蓋起了新房子。
兩個哥哥坐不住了,先是找上門去,不許她用娘家的手藝賺錢,后來索性要分一半紅利。
田桂花自是不肯答應,兩個哥哥原本誰也不搭理誰,現在對付親妹子時卻齊心協力,找了本家的長輩,又找了里正,最終的結果,就是不讓田桂花再用娘家的手藝做生意了。
做生意也行,必須要把錢分給兩個哥哥。
田桂花的丈夫是個老實人,但田桂花卻忍不下這口氣,當初兄妹三人一起跟著老爹學手藝,兩個哥哥誰都不愿意圍著爐子轉,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只有她學會了,這些年娘家的鋪子里賣出去的燒餅,十個里有八個是她打的,憑什么現在她連賣燒餅都不行了?
田桂花一咬牙,便和丈夫離開家鄉,來到了平城。
那時皇帝遷都的事還沒有傳到他們鎮上,在他們眼里,平城就是平城,不是新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