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想也沒想道:“我年紀大了,做些力所能及的,就是我不做,女兒女婿還有外孫女青兒,都也不指望我干重活,就是這那小外孫我得幫她們帶。”
惜春道:“那就好,家里的事兒您就交給女兒女婿,鋪子開了以后一天或者兩天讓他們往店里送一次菜,您老就在鋪子里專管賣菜。”
劉姥姥想了想道:“這鋪子是姑娘的,家里的菜地是姑娘出錢買的,棚子是姑娘出銀錢建的,就連外頭的牛車都是姑娘送的,以后這盈利都應該是姑娘的,我們算是姑娘的長工,怎么能管錢呢?。”
迎春和探春聽了都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惜春也不理會,只與劉姥姥說著鋪子的事宜。
最后定下了,劉姥姥用鋪子不用給租金,劉姥姥賣菜的盈利給惜春一半。原來惜春只要三成,這還是劉姥姥一再堅持給一半。
因為劉姥姥只賣菜,鋪子只能用一半,另一半惜春可以做別的,惜春準備賣些干果和炒貨,再找個合適的人與劉姥姥一起看店,這樣兩人也可以輪流休息,不至于太累。
探春聽了笑著道:“今兒我是長了見識了,人家做生意都爭利,妹妹和姥姥做生意卻是互相讓利。”
惜春道:“我就出了點兒銀錢,辛苦做事兒的可是姥姥一家。”
劉姥姥道:“姑娘們有所不知,要不是姑娘相助,怕是我們一家還要求親告友的連個溫飽也不能維持的。”
探春笑著道:“人家都說和氣生財,我看啊!以后這小店一定會很紅火的。”
惜春看著平兒道:“姑娘回去跟二嫂子說一聲,讓她幫我們到衙門里說一聲,就說這姥姥是我們府里的親戚,讓衙門里多照應一二。”
平兒道:“這個姑娘放心,我這就回去說給二奶奶。”說著辭了眾人,笑盈盈的回去了。
惜春思忖著道:“找誰幫著姥姥一起看店呢?”
迎春道:“這個人得找個能識文斷字的,最好還會做帳。”
正在這時,晴雯和紅玉從外頭進來,惜春眼前一亮,叫道:“紅玉!”
同時迎春也叫了一聲:“晴雯!”
晴雯和紅玉被叫了一愣,都以為自己做錯了什么事兒,忙異口同聲的問道:“姑娘怎么了?”
原來惜春看上了迎春和紅玉,而迎春覺得晴雯很合適。探春看著幾人笑道:“你們兩個不要打對方丫頭的主意了,二姐姐離不開紅玉,四妹妹這府里離不開晴雯。別說你們離不開她們,就是她們本身是姑娘身邊的人,出去拋頭露面就于理不合了。”
晴雯和紅玉也聽了個七七八八,這時周嬤嬤打外邊進來,一手牽著板兒。板兒乖巧的跟在周嬤嬤身邊,見到劉姥姥也不再鬧了。
眾人都直直的盯著周嬤嬤,就連劉姥姥的眼睛都亮了。
周嬤嬤渾然不覺的道:“我見他在外面找姥姥就把他帶過來了。”邊說邊拿著自己的手帕給板兒擦著剛才因為吃糖葫蘆粘在手上的糖漬。
眾人一拍即合,當即讓周嬤嬤去協助劉姥姥照應干果蔬菜店,惜春的本意是想讓周嬤嬤每周去上兩三天,以方便劉姥姥休息。后來相處下來才知道,劉姥姥以店為家,盡心盡力,周嬤嬤去了,就是兩人一起忙活。
惜春看到板兒也到了啟蒙的年紀了,在鋪子開業后不久惜春做主把板兒送到了景山學院去讀書,每周沐修一天回到鋪子里與劉姥姥在一起,平日里吃住都在學院里。
劉姥姥看到自己的小外孫,一天比一天懂事,一天比一天進步,而且知道學院是惜春出資開的,束脩相當的便宜。劉姥姥一家對惜春更是感恩戴德。做起事兒來更加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