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功德圓滿之后,前往火云洞中繼續修煉,人族共主之位禪讓給了放勛,而放勛正是帝嚳與慶都之子。
堯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善政治,在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松散,不利于國家的統一管理。
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后,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而堯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治理水患,雖然這個時期的洪水沒有巫妖量劫時那么大,但這個時候的人族也普通人更多。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
堯對此非常關切,征詢四岳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
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
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于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后被堯殺之以謝天下。
至于堯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再次完善歷法,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時”。
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旸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并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并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
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并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后,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在帝堯的時代農耕文化出現了飛躍進步。
而且堯勤儉聽諫,當政后生活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么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
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來人愿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于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要說堯的另一項發明,其實還有一個有趣的原因,那便是發明了圍棋。
堯定都于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后,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
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斗狠,經常招惹禍端。
帝堯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起初是教習打獵本領,丹朱不喜。
堯嘆氣說:“你不愿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