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在位二十年之后,人族已經興盛起來,洪水之患造成的影響慢慢消除,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在涂山召開諸侯大會,是為“涂山之會”。
大禹在涂山召開諸侯大會,名義上是為了檢討自己的過失,實際上是為了展示夏國的強大。
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照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一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后,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
大家都明白禹的本意,一個個都表示敬服,以夏國為王國,根據國土大小,其他諸侯國自降為公國、侯國、伯國或者子國,自此皆以夏王國為尊,若是其他諸侯國發生爭端,皆由夏王國居中調停。
大禹在位四十七年之后,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想要尋求接替之人,而他也遇到當年同樣的問題,朝中一派支持當年與他一同治水有功的伯益,另外一派則是支持大禹的兒子后啟。
這些年雖然大禹成了人族共主,但民間總有傳言說自己得位不正,是自己逼虞舜將共主之位禪讓給自己,而且還想破壞上古傳下的禪讓制度,將人皇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后啟。
若說后啟的才能,與伯益不相上下,甚至還隱隱超出,不管從情還是理上,后啟都是更好的接班人。
奈何民間傳言甚囂塵上,朝中也有不少大臣反對后啟接任帝位,大禹為了堵住百姓悠悠之口,決定在都城安邑進行封禪儀式,將帝位傳給伯益。
這一日,大禹在陽城中央已經建好的封禪臺上舉行禪讓儀式,將人族共主之位傳給了伯益。
在大禹身上,多寶花費了不少心血,自然也前來見證大禹功德圓滿證道之日。
“寡人在位共計四十七年,如今自感身體日衰,精力遠不如往日,不敢再強占共主之位。
伯益與子契輔佐寡人治水有功,這些年伯益在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上頗有建樹。
而且伯益能夠勸諫寡人,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游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欲望。
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寡人受益匪淺,每每覺得自愧不如。
今日伯益接任人族共主之位,定能帶領人族再創輝煌,望諸位大臣盡心輔佐,時時能在他耳邊勸誡。”
“陛下,伯益日后定盡心竭力,不敢有絲毫懈怠,若是不能勝任人族共主之位,定會選擇德才更高之人接任。”
伯益受封之后,禪讓儀式已成,天道認可大禹功德圓滿,降下海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