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一聽大帥口風漸軟趕緊打蛇隨棍上“是是是,老師說的對,弟子受教了……”
解除了劍拔弩張的氣氛,屋子里又是一片和諧,曾國藩這才正式開始點撥這名小他十九歲的未來名臣。
“朝政到底是什么?不是你所說的公理正義,也不是你所說的大義名分,所謂朝政其實就是各種力量相互傾軋并最終達到平衡罷了……”
“你也別說什么天下百姓的漂亮話,那都是唬人的,你翁同龢會不動官為牧,民為羊的道理?遠的不說了驅趕百姓沖陣的計策到底是誰想出來的?”
一句話說的翁同龢臉色紫漲,嘴唇動了幾下就是不敢張嘴。
“哼……這件事我就不提了,可是三天后的大朝會上,你如果還跟今天這樣的愚蠢,等待你們的必定是慘敗!”
“請老師教我……”這回翁同龢總算是服氣了。
“談判就是做買賣,總得有個討價還價不是?你不能占盡風頭,總不能好處全都給了你們,別人一點都不留。”
“拉電報線你們說不行,搞報紙你們還說不行,推廣西學也是不行,在京師賣點便宜米更是不行,不行不行總是不行,那么我問問你們,這個態度是談判應該有的態度嗎?”
“就是你們這一次次咄咄逼人的不行,堵住了所有談判的可能,結果人家用嘴得不到的東西,只能用拳頭用洋槍來搶了!都到這時候了,你們還不醒悟嗎?”
說到這里曾國藩啪的一聲砸碎了酒杯“六年前英法聯軍為什么帶兵進攻北京城?又為什么燒了圓明園?明明外交談判就能解決的問題,你們何苦搞出這么一場兵禍來?”
“我不是給洋人開脫,洋人想傳教,想開港口,我心里也是反對的,可是反對不代表封閉談判之門啊?在談判桌上吵的不可開交,總比大軍開戰要強吧?”
“同樣是一份條約,在談判桌上談出來的,跟敵人用刺刀逼出來的能一樣嗎?就算最后結果還是向洋人低頭,可是不用打那場必輸的戰爭,我們何至于丟了京城和圓明園?”
這可真是振聾發聵的一番言論,翁同龢當時腦子一暈,他萬萬沒想到曾國藩會說出這么一番道理出來。
是啊,如果當初《北京條約》《天津條約》是在談判桌上簽訂的,那么條件應該不會這么苛刻吧?至少戰爭賠款是不用了,圓明園也不會被燒了。
還是自古以來天朝上國的那點臉面作祟,記吃不記打棺材不頂在門上就不知道死字怎么寫。無腦自大毫無智慧可言,別看天天琴棋書畫的,寫出詩文足能傳世,可是都是一群小聰明,沒有大智慧。
象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包括李鴻章、張之洞這類的文人,才是真正擁有大智慧的高才。下馬能安民,上馬能管軍,識時務不迂腐,知道什么叫靈活變通。
如果六年前那場戰爭主帥是曾國藩的話,大清絕對不會輸的那么慘,頂天洋人拿走點傳教權和口岸經商權,至于戰爭賠款那就是甭想,因為戰爭壓根就不會發生。
翁同龢哆嗦著嘴唇說道“當年……當年朝廷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北京城內凡是企圖和洋人談判的都被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那時候朝野上下就是一個聲音……天朝上國的臉面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