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爺爺臊的滿臉通紅啊,威名赫赫的黑龍江守軍現在怎么變成一群慫貨了,就沒有一個敢賣命的。
離著多老遠咋呼行,真要到了拼命的時候,一個個全都畏縮不前,要是再看見點血那就更是不要命的逃。
“丟人啊!活丟人……就沖你們這窩囊勁,就算沒有這場兵變早晚也得讓外敵給收拾死!就沖你們還想守住這片土?別做夢了……”
老林拍了拍他的肩膀“別氣餒,皇上這不是振作起來了嗎?其實當兵的都不錯,就是當官的太窩囊,咱們把窩囊廢都趕走,換上能干的,我就不信了,咱們就能任由羅剎鬼欺負?”
“萬歲爺在海上看著咱們呢?咱們得爭氣啊!”
“對,爭氣!我這把老骨頭就算扔在這里了!”張爺爺抹了一把眼淚對林副將說道“大人,您帶來的私兵戰斗力我算看見了,我們這這群廢物什么樣您也知道了……”
“等會攻破大將軍府,您馬上分兵四門,不用多了三百精銳一個突擊就能控制住城門,到時候關閉四門,外面的騎兵進不來,這兵變就算成了!”
“好,聽你的!這群軟骨頭真沒想到這么好對付!”
兵變順利的讓人不敢相信,其實晚清八旗制度的政體沒落是一個長期、漫長而且是不可逆轉的過程。
從太平天國開始,漢人武裝力量就開始蓬勃發展,而滿人的武裝力量已經大不如以前了,尤其是僧格林沁在八里橋的那場慘敗,實際上戰死的是八旗最后一批敢戰的脊梁。
那可以說是最后一大批,愿意為大清國效死,而且面對清一色的西洋火器都不膽怯,敢拎著刀子向上拼命的滿清脊梁。
讀史書很多人會認為那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大頭兵,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其實那場戰爭中所死的每一名忠勇的士兵,放到地方上去都是繼承軍事干部。
太祖就說過,干部的能力決定一切,基層組織者是否對這個王朝忠誠,那是統治者控制軍隊的最大仰仗。
可以換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八里橋犧牲的那些所謂的士兵,其實都足夠勝任繼承部隊的連排長,而且看他們對滿清的忠誠度,當個連排指導員都沒問題。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斷送了三萬大清八旗精銳,那就好比后世軍隊一口氣被干掉了三萬班長、排長、連長和指導員。
尼瑪啊,就算后世強大如美利堅,一口氣死三萬名軍隊班長你讓他試試,那就是國殤,整個軍隊的骨架會被徹底抽干。
人才培養確實不易,并不是說軍事素養難培育,最難的是忠誠!在八里橋之戰中,英國隨軍記者曾記錄,戰爭中清軍騎兵盯著火炮和步槍的齊射,白死而不旋踵,往往是一千多騎兵殺到陣前就剩十幾名了。
可是這時候清軍也不選擇撤退,而是繼續進攻,如飛蛾撲火一樣撞入英軍陣地。這根本就不是一場戰爭,這更象是一個王朝最后殉道者的火刑場。
那些悲憤的清軍勇士,就是想用同歸于盡的方式來證明他們心中對大清國的忠誠,證明他們那個天朝上國的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