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我的母親,按照本杰明的說法我們直接出兵滅掉肖樂天完全是下策,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好處啊!最后的結果無非還是讓改革后的清國在亞洲一家獨大!”
“沒有制約的權力,總會出現不合時宜的妄想的!到時候任何人都無法保證同治帝對我日不落的忠誠!”
歷史再一次證明了愛德華并不是一個治國的天才,他所精通的只不過是外交而已。
在真實的歷史上,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后愛德華執政的那幾年完全是吃母親的老本,他最大的貢獻就是達成了英、法、沙俄的三國同盟。
這就是一站時期協約國的雛形,別以為這樣的同盟很簡單,其實非常不容易,首先這三國都是有歷史恩怨的。
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手干掉了沙俄,而普法戰爭中英國拉偏架有弄殘了法國,這三國之間的積怨非常深。
是愛德華通過不懈的努力,通過巧妙高超的外交手腕贏得了對方的尊重,同時也贏得了對方民眾的民心,這才奠定了協議國的雛形。
可是他的成就也就僅此而已了,其他內政和軍政方面愛德華并沒有太明顯的建樹,一切不過就是因循守舊而已。
今天,面對母親的難題他也一樣先從外交手段上尋找突破口,而不是如本杰明那樣直接上軍事手段,或者如格萊斯頓一樣靠內政化解。
他的一切中心思想在中國人眼里不過就是四個字‘以夷制夷’靠亞洲人來制約亞洲人,這確實從表面上看是一個不用死人不用付出太多的好辦法。
可是他卻忘了一點,真龍和隱龍并非凡物,他們可不是想制約就能制約的了的。
十多年后,當崛起的華族將戰火燒到日不落帝國的領土上之后,愛德華才知道隱龍根本就不是他能壓制的了的,而那時候后悔已經太晚了。
女王也沒有想好如何制定對亞洲的戰略,不過她更清楚東方使節團要在歐洲逗留很長一段時間,很可能是兩年甚至三年。
英國還有足夠多的時間慢慢做功課,而女王年齡已經大了,五十歲的女王已經習慣了世界第一的美妙感覺,她的內心早已經膨脹了起來。
這次肖樂天和同治帝在來訪中給足了她面子,這讓女王心情非常的好,也自然降低了對中國人的警覺。
這對母子完全沒有預料到他們面對的是什么樣的猛龍,今天的每一分軟弱未來都需要日不落帝國用鮮血來彌補。
“好吧,這件事你安排,等方案確定之后給我看看就行了……你是未來帝國的繼承人,這些事情你看著辦吧!你也得學習處理大事兒了……”
就在愛德華千恩萬謝向母親表示孝心的時候,突然從花園外傳來一陣隱隱的人聲,親王迷惑的看了看不遠處的侍從,那名侍從趕緊快步向外跑去。
不一會的功夫侍從滿頭大汗的從大門處跑了回來手中還抓著厚厚的一沓報紙“陛下,親王殿下!今天的泰晤士報已經送來了,現在大街上都轟動了,報紙正版全是東方人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