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區現在韃靼有多少兵力”?
“這真不清楚,河套地區一直反反復復,我們也只能奉朝廷之命采取取“搜套”、“搗巢”和“復套”等一些行動,試圖驅逐蒙古部落,但效果甚微,現在說是在我們的統治范圍,但其實早被韃靼占據了,現在韃靼在河套的兵力確實不知道多少,因為他們經常四處侵掠,不一定守在河套地區”,仇鉞倒是沒有任何隱瞞,一五一十告知。
王守仁聞言,思前想后,終究還是帶著仇鉞來到他的帳篷里,自己不熟悉這里的地形,也不了解河套地區情況,他明白要想成功抵擋住韃靼的攻擊,甚至是追擊韃靼,沒有仇鉞的幫忙肯定是做不到的。王守仁對仇鉞說:“陜西遭災,殿下心急如焚,恐韃靼趁火打劫,自河套地區入侵陜西,為防邊關有變,殿下命我等前來協助邊軍,兩個任務。一:守住寧夏前衛,不讓韃靼入關;二:若守住了這里,尋找機會痛打韃靼,要把他打疼了,這樣邊關才會寧靜”。
仇鉞張了張嘴,而后脫口而出:“僅靠我們這點兵力”?隨后又憂心的說:“大人,我不是不想痛打韃靼,只是靠我們這些人唯恐不夠,更何況大多數都是步兵,對上韃靼的騎兵毫無勝算,即使我們以守待攻,可要想殲滅韃靼,也要有數倍于敵的騎兵”。
王守仁點頭說:“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們還有一支軍隊截擊韃靼的后路,算算時間,他們應該快到河套東面了”。
還有軍隊?仇鉞興奮的說:“大人,方便告知是哪支隊伍嗎?哪個將領帶軍”?
“楊一清楊大人,現任薊遼總督”。
楊一清?陜西以前倒是有個督學叫楊一清,想來應是同一個人了。仇鉞忽然擔憂起來,若真的是同一個人,楊一清懂兵事嗎?會指揮作戰嗎?對于朝廷任用兵事一竅不通的文官擔任將領更是深惡痛絕的,美其名曰節制武官,其實就是害怕武官帶兵造反。那些廟堂之上的皇帝和文官也不想想,若是武官真有心造反,就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能壓制嗎?
仇鉞的想法雖然偏激,但不可否認明朝自朱元璋奪得天下后,就開始實行以文制武的策略,也并不是說以文制武是朱元璋開創的,從中國歷史來看,每個朝代都存在著以文制武的現象,歸根結底就是每個朝代的創立者都是通過造反奪天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