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這里,只有1月份和2月份水溫特別嚴寒,才無法種植水生作物。”
林興康市長說道:“農業比較好照顧,我們還是看看豬魚養殖業的情況。
人們不可能只吃蔬菜,在大海上生存還是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
華夏近海經過這些年的瘋狂捕撈,甚至總有利欲熏心的人用絕戶網捕撈,漁場小魚苗都沒有,怎么可能可持續發展下去。我們也只能靠自己養殖魚類提供蛋白質。”
黃可和林興康向著藍海市另一邊的漁業養殖場走去。
這里的工人和水陸兩棲智能機器人,正在數千公頃的海域里面鋪設巨大的漁網。
漁網的網口都是拳頭大小,可以讓小魚順利通過。
林興康看向放在藍海市邊緣巨大水箱中的豬魚,豬魚的魚苗差不多是拳頭大小,它正好無法游出漁網。
豬魚長著圓圓的腦袋,它沒有魚鰭,只有尾巴,它的腮部比較小。
豬魚是給人感覺胖乎乎的小魚,它的樣子很可愛。
“這么大的豬魚,它可以直接吃,怎么還用來養殖。”林興康詫異的詢問道。
黃可介紹道:“這是豬魚的魚苗,怎么可能吃它,它完全成熟之后,能長成虎鯨那么大,成為數噸重的龐然大物。
豬魚是我們在海洋中找到的一種生物,它本來只能在深海中生活,體積也一直維持這么大。
我們收集各種海洋魚類,對它們進行基因修飾,只有豬魚的原生魚類基因方便我們進行修飾。
豬魚的體積放大后,不會對他的生命造成影響,只不過是變得更懶一些,失去自我捕食的能力。
這對于一種養殖魚類來說,完全不是它的缺點。”
藍海市市民很快搭建好豬魚的養殖空間。
釣箱放下裝有豬魚苗的水箱,放入海中之后打開水箱,直接把豬魚瞄到在海水中。
豬魚剛進入到海水中躊躇片刻,它們緩緩向四周游去。
數萬尾豬魚就投放在海洋中,它們在水中游了片刻,一動不動的飄浮在水中。
林興康看到豬魚這種情況,他擔憂的詢問道:“這些豬魚是通過長時間運輸,患有某些疾病嗎?它們怎么不活動了。”
黃可笑著介紹道:“對這種魚類起名豬魚,就是因為它的性格極為懶惰,除了吃飯和交配,在其他情況下它們都懶得動。”
正在這時,豬魚養殖場里面進入一艘小船,它不斷用管子向養殖場里噴灑飼料。
豬魚聞到食物的香味兒后,它們立刻開始游了過去,爭搶著吞噬食物。
“林市長,你看它們現在不就活動了,豬魚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會吃植物的根莖果實和一些小魚小蝦。
我們現在投喂的飼料,就是秸稈混合著豆餅,再加入一些小魚干。
你們可以因地制宜,采用水生作物的秸稈和海魚內臟烘干之后,混合喂給豬魚吃。
但千萬不要給豬魚喂豬魚的內臟,那會讓豬魚的味道酸澀,味道難以下咽。”
黃可看著藍海市的海上農牧業經過他們的建設,開始有了最基本的雛形。
只要再過一個月,就知道星火科技眾多專家設計出來的海上農牧業,是否能達到基本要求。
這關乎著水上城市是否可以實現真正的自我循環,孤懸海外的水上城市,長時間靠本土輸血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