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話頓時引得一眾文官哄堂大笑,有人站出來滿臉笑容的朝著方孝孺說道“你也說了,那些發配過去的不過是罪囚而已。”言外之意就是,一些罪囚而已,有著總督府鎮守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讓他們這些官老爺奔波萬里去治理當地。
方孝孺卻不贊同此人的說法,怒目入電道“那些人的確曾經是有罪,但是他們在南洋改過自新,罪責早就償還了,還是大明的百姓。這一點,即便是皇上也是認可的。”
老朱端坐其上,等到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才點頭說道“大明百姓不管走到了哪里,都是朕的子民。”
一句話落下,頓時讓朝堂之上鴉雀無聲。文官紛紛閉上嘴巴,底下頭,不敢抬頭看向丹陛上的皇帝。眾人心里紛紛都認為皇上這是在偏袒方孝孺,心里有著一些不滿。
而方孝孺則高興起來,他認為皇上說這話,是認為他上奏的對。
面對這樣的冷場,禮部尚書詹徽一步站了出來,拱手朝皇帝道“皇上,臣以為,治理南洋非一朝一夕之事,切不可急于求成。事緩則圓,既然方孝孺上奏希望擔任總督,臣以為可以命方孝孺入南洋教化一方,觀其效用以便為朝廷做好應對之策。”
詹徽的話,表面上看著是處處為皇上考慮,為朝廷考慮,但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要坑方孝孺。你方孝孺不是提出想要讓大家伙都去南洋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那你干脆就做出一個表率,自己先去吧。
老朱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笑得意味深長,開口朝方孝孺問道“方孝孺,你愿意入南洋擔任總督嗎”
勛貴武將一邊全都是無動于衷,抱著雙手用看戲的表情看著方孝孺。而另外一邊,文官們也對方孝孺沒有好感,看向他的眼神充滿了一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戲謔。
再加上老朱的質問,方孝孺好似被完全孤立了似的,再也沒有退路。而他也不孚眾望,深吸一口氣躬身回道“臣,愿意”
話音落下,勛貴這邊雖然有些惋惜,從這一刻開始,南洋三十三總督再也不是勛貴武將的囊中之物了。但是這也在意料當中,并沒有人表露出什么。至少看眼下的情況,只是去了一個方孝孺而已,損失還不大。
而文官們則高興起來,有種彈冠相慶的意思。在他們看來,能夠將方孝孺遠遠的踢到南洋是最好的結局。只要方孝孺去了,就一輩子也別想回來。
老朱將所有人的反應看在眼里,頓了片刻之后,再次問道“除了方孝孺,還有人愿意去南洋出任總督的嗎”
面對皇上的提問,勛貴武將這邊齊齊躬身喝道“臣,末將,愿為皇上分憂”
老朱頗為欣慰的看了他們一眼,笑著抬起手揮了揮,說道“你們你們的心意朕知道了。”
然后便轉頭看向文官這邊,再次問道“眾位愛卿,有愿意去南洋擔任總督的嗎”聲音當中,老朱已經帶上了幾分冷厲。
可即便是如此,文官們一個個都縮起身子一言不發。
“一個都沒有嗎”老朱頗為失望。
就在這個時候,殿門外站出來一人,躬身說道“臣愿意”
老朱意外的抬頭,便看到一個年輕的面孔。這人老朱認得,是王元吉。
王元吉在那場舞弊風波當中,都能夠巋然不動,仍然是以一甲進士第一名狀元的身份出仕。一經為官就是從六品的翰林修撰,現在不過幾年過去,已經是從四品的翰林侍講。雖然看
是似升官速度并不快,但是這樣穩扎穩打才是正道。不管他將來身居何位,都不會被人抓到把柄攻擊,。像那些平步青云的,反而未必是好事,無人彈劾倒也罷了,一旦有人彈劾你,那這就是被人彈劾的把柄。
畢竟,諂媚迎合上也是罪。
老朱看到王元吉站出來,臉上不喜反怒,神色頓時陰沉下來,冷眼朝韓度狠狠掃過去。老朱對王元吉的人品學識非常喜愛,將王元吉放在翰林院就是為了好好的培養他。
在老朱心里,他是將王元吉當做是一部尚書來培養的。現在看到王元吉竟然選擇去南洋,這完全打亂了老朱安排,他當然生氣。而且王元吉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擔任總督是怎么回事,所以老朱第一時間就認為是韓度暗中指使王元吉的。
韓度頓時明白老朱這是誤會自己了,以為王元吉愿意去南洋是自己的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