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
明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副將常遇春創建居庸關,明景泰初年及其后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柜山巔,周長八里余,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筑設施。
居庸關距離京師不過百里,騎兵一日可到,是京師北地的重要屏障。若北方游牧部落突破居庸關,向南就是一馬平川的的燕薊平原,直達京師,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河南勤王,王泰揮軍北上的檄文發來,緊接著又是王泰被封為“北王”,大明朝廷南遷,一連串的消息傳來,居庸關協守的唐通目瞪口呆,一時間有些失魂落魄。
“悔不當初啊!”
對于鎮守居庸關,曾是大明朝廷定西伯的唐通來說,后悔莫及,苦悶難當。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聲長嘆之余,唐通心情壓抑至極。月前自己還有八千之眾,現在卻只剩下一千多標營,還歸于李自成部下平南伯劉忠的節制。
定西伯歸平南伯節制,尤其是大順軍對他們這些朝廷投降的官軍,根本沒有什么好感,打罵欺侮那是常事,可人在屋檐下,他們也不得不忍著。
一想起河南衛軍的精銳,想起對方讓人毛骨悚然的火器,唐通的一顆心,就“噗通”狂跳個不停。
李自成雖然兵強馬壯,但和河南衛軍比起來,實力似乎并沒有優勢,而且,比較雙方的以往戰績,大順軍似乎難求一勝。要是王泰發力猛攻,大順軍又能維持幾日?
從京師到居庸關,不過百里,一日即到。要是王泰揮軍前來,此刻已經兵臨關下了。
現在,他倒有些慶幸,幸虧他沒有和吳三桂一樣,選擇投降清軍。以王泰對建奴的咬牙切齒,他若是投了多爾袞,一定會死的很難看。
吳三桂那個蠢貨,自以為精于計算,長袖善舞,這次怕要秋后算賬。
王泰生于內地,為何對韃子恨的如此刻骨銘心?
“都是這個該死的杜之預!”
唐通嘴里狠狠罵出一句。
崇禎勤王,他以薊鎮總兵入京,崇禎帝親自召見,稱卿而不名,賜莽服、玉帶。李自成大軍攻克大同,唐通封定西伯,崇禎帝賜銀幣,慰問再三,賞四千兩白銀犒軍,命與監軍太監杜之秩守居庸關,以據李自成。
李自成大軍到達,唐通領軍出關戰李軍,但杜之秩卻開居庸關向李投降,導致唐通腹背受敵,不得不降。
不得不降!難道讓他唐通壯烈殉國,尸骨無存?
但凡堅守一個月,也能贏得生前身后名,何必像現在一樣窘迫。
門“咯吱”一聲,唐通的愛子唐翰輔走了進來。
“爹,京師的消息,朝廷已經南遷,王泰進了京城,不過沒進紫禁城。”
“哦!”
唐通有些驚訝,他接過兒子遞上的奏報,看了一會,恍然若失。
這么看來,王泰還不打算自立了。
此人,總是讓人意外。
“爹,如今卻該如何?”
唐瀚輔看著父親,低聲問道。
“什么該如何?”
唐通驚異地抬起頭來,看到兒子臉上的表情,頓時明白了七八分。
人心思變,更何況局勢復雜,撲朔迷離。
“剛投了李自成,難道再去……”
唐通搖了搖頭,滿眼的苦澀。
“爹,這叫撥亂反正,宜早不宜晚!”
唐瀚輔挨著父親坐下,聲音低沉。
“李自成目光短淺,難以成事。反而是河南衛軍,兵強馬壯,堅船利炮,百姓樂于歸附。孩兒觀王泰此人,對夷狄心狠手辣,對我漢人卻是心慈手軟。家父并無大錯,投李自成也是迫不得已。再加上父親和王泰還是同鄉,只要投誠,王泰絕不會虧待父親!”
唐瀚輔的話,讓唐通一下子輕松了起來,臉色變的紅潤。
沉默片刻,唐通才開口說道。
“爹已經是半截入土,不祈求什么,只要我唐家富貴平安,便無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