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所有的將臣濟濟一堂,雖然大多數人沒有家人陪伴,但也是其樂融融,氣氛融洽。
“殿下,今年這個春節,北地的百姓們終于可以好好過年了!”
坐在下首的顧炎武,意氣風發,臉上都是喜意。
一生致力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憂國憂民、至情至性的顧炎武,因為妻子有了身孕,國運昌盛,開懷不已。
“殿下在北地不能與夫人和子嗣共度佳節,實在是太遺憾啊!”
陳子龍笑著說道。為顯示他對河南衛軍的信心,甫一進北.京城,他就把家人接了過來。
一直以來,他對河南衛軍的戰力,都是深信不疑。
另外幾張椅子上的董士元和王國平等人,則是面面相覷,有些失望。
董士元倒不是因為沒有去破寧遠城,沒有戰功,而是因為王泰放虎歸山,讓崇禎去了江南,明明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或逼崇禎退位,君臨天下,現在倒好,成了劃江而治了。
“京師的百姓被荼毒多年,這個年,要讓他們過好,吃飽穿暖,一個也不能落下。”
王夫之的話,讓王泰微微點了點頭,心頭也是奮然。
有這些能人義士幫助自己,后面的路也好多了。
“殿下,我朝世俗之人以加官進祿為悅,賢人君子以得行其言為悅。言行,道自行也。蓋世俗之情,智周一身及其子孫。官高則身榮,祿厚則為子孫數世之利,其愿如是止矣。大人包天下以為量。在天下則憂天下,在一邦則憂一邦,惟恐民生之不遂。至于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心。大人一片赤子之心,下官佩服。”
剛剛成為王泰幕僚的朱之瑜,也是由衷而發。
朱之瑜,號舜水,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貢生。崇禎十一年,朱之瑜以“文武全才第一”薦于禮部,而朱之瑜見世道日壞、國是日非、官為錢得,政以賄成,朝政紊亂,自己不能為流俗所容,就放棄仕途,專注于學問。朱舜水不求功名利祿,而熱衷于關心社會民生,乃是江南隱士,此番北上,乃是受了前福建巡撫、其恩師張肯堂的鼓勵,入世游歷。
“朱先生,我欲成立教化司,由你任教化司主事,普及義務教育,成立京師大學堂,為天下培養人才,不知先生愿意否?”
對于眼前的朱之瑜,王泰恭恭敬敬,禮敬有加。
朱之瑜,歷史上的大明學者、教育家、抗清義士,先是追隨隅拒舟山的魯王,后來又參加抗清名將鄭成功、張煌言的北伐戰斗。明永歷十三年,朱之瑜看到滿清政權日趨堅固,復明無望,為了保全民族氣節,毅然辭別國土,棄離故鄉,流亡日本,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著明朝衣冠,追念故國。
朱之瑜的學問和德行得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禮遇和尊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聘請他到江戶(東京)講學,執弟子禮,許多著名學者都慕名來就學。以舜水學說為宗旨的“江戶學派”一直影響到“明治維新”,為日本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貢獻。
朱舜水客死異鄉,死前遺言:“予不得再履漢土,一睹恢復事業。予死矣,奔赴海外數十年,未求得一師與滿虜戰,亦無顏報明社稷。自今以往,區區對皇漢之心,絕于瞑目。見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則幸甚。”
這樣一位仁人志士、教育大家,王泰自然求賢若渴,不會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