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中國景德
(本章未完,請翻頁)
鎮的薄胎瓷傳入了歐洲,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明,中國史書《陶記》說這種瓷:“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歐洲的說法則是:“比紙還薄,比牛奶還白,比玻璃更透”。
薄胎瓷在歐洲價值連城。一件瓷器甚至可以換回一支軍隊。更為神奇的是,這種瓷器甚至可以做成燈具,卻有著比玻璃燈更加奇幻的效果。18世紀末,英國發明家威廉華爾森在陶土中加入了動物骨粉。為了獲得薄胎瓷溫潤的奶白色,他又加入了一些鋁粉,便出現了骨瓷。
骨瓷瓷質細膩通透,器型美觀典雅,彩面潤澤如玉,花面多姿多彩,在各類瓷器當中屬于高檔品,價格不菲。
王泰后世單位“黯然辭職”,很長一段時間,做的就是酒店瓷生意,酒店瓷、家庭瓷,國內和出口,他都是有所涉及,有時候為了交貨,長期待在工廠,對日用瓷,尤其是骨瓷的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可謂是十分熟悉。
明朝的瓷器,以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尤其是青花瓷,精美絕倫,享譽海內外。釉下彩、釉上彩、單色釉等,又是明代景德鎮瓷器的特色。
崇禎時期署官款的瓷器少見,有“大明崇禎年制”及“崇禎丁丑”(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等。民間窯爐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如“翔鳳堂”、“甲戊春孟趙府造用”、“富貴佳器”等等。
王泰要拓業找銀,河南境內彰德府磁州、制陶中心的彭城鎮,自然是他的不二選擇了。
募民屯田,挖井造車,這些都是以河南都司的名義,是官府行為。而各個產業,骨瓷、水泥、鐵廠、肥皂廠等,則都是私人的產業,私人行為,王泰個人是經營者。
但這個時候,曹文虎、黃君森這些人,誰也不知道,新上任的河南都指揮使王泰買這些窯爐,到底要做什么?
而且,看這位都指揮使的樣子,似乎是要發揮陜西“二桿子”的愣娃精神,來一場大的。
彭城鎮,各個窯爐的工匠都被他留用,付以工錢,各個窯爐修葺一新,大家卻不知道,這位王大人,他到底要造些什么?
大家雖然好奇,但拿人錢財,只需按照王泰的指使燒窯、試燒樣品,不斷嘗試。
陶瓷的原料采自附近的山上,粘土、石料應有盡有。而燒窯的燃料,則是改自石炭,洗煤煉焦后的石炭。
大家不停地按照王泰給的配方試燒,調整,再試燒,直到有一天……
“鐺!鐺!”
手指輕彈,清亮的響聲傳來,黝黑的臉上全都是笑意。
燈光下看去,乳白透明,雖沒有景德鎮白胎瓷的薄如紙,但輕巧、高貴、瓷中尊貴,毫無質疑。
試了一個多月,終于在夏日時分,骨瓷研究成功了。
目前的情況下,王泰倒也不擔心會不會配方外泄。釉料的配方,以及骨粉的添加量都是不傳之秘,由楊震帶人掌握。
而生產出來的瓷器,還并不能上市。白慘慘的瓷器,如果沒有手繪,就達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瓷器再好,也賣不上價錢。
況且,如果種類單一,設計上沒有新穎,就很難打動顧客。
腦海中浮現出后世的那些器形和花色設計,王泰眉頭微微一皺。
“楊震,你去把瓷器作坊的工匠和畫師叫上幾個,我有些事情,想要和他們說說。”
當然是說說,而不是討論。
王泰出創意,這些手繪工
(本章未完,請翻頁)
匠們得以延伸,實施,畢竟,王泰有幾百年的閱歷和見識。
“這種牡丹設計,要富貴雍容,高雅大氣,大概是這么大,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繁瑣,少了太過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