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三年十一月初,乾清宮外,寒風凜冽,入骨生寒,宮外值守的衛士、宮女和宦者,人人都是縮著脖子,嘴里呼著熱氣,在冷風中強撐。
大殿之內,新任首輔范復粹、新任的閣臣、兵部尚書陳新甲、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陳演、戶部尚書李侍問、吏部尚書謝陞等一般大臣立于殿中,大明天子崇禎在御座之上滿面怒容,憤怒的聲音在大殿之內回響。
“武將跋扈,文臣怯懦,張獻忠未滅,李自成又起,堂堂大明王朝,竟無一人可用!你們說,要你們又有何用?”
難怪崇禎如此震怒,自崇禎十三年七月以來,張獻忠入川,勢力大盛,連續攻下大昌、開縣、劍州、綿州、瀘州、大昌等地,所過殘破,蜀兵腐爛,無一能擋。楊嗣昌追隨入蜀,在重慶,催陜西總兵賀人龍、湖廣總兵左良玉來援,竟無一前來。
四川巡撫邵捷春無能,陜西三邊總督鄭崇儉麾下賀人龍、李國齊跋扈難用,鄭崇儉無奈,竟然退兵回歸陜西。使得楊嗣昌不得不親自來到重慶主持圍剿。張獻忠沒有掣肘,縱橫四川,楊嗣昌尾隨追擊,疲于奔命,竟然奈何不了張獻忠半分。
張獻忠勢力方熾,李自成又舉旗造反。他在河南提出“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并編有“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提出“均田免糧”等口號,使叛軍迅速壯大,而河南巡撫李仙風,竟然一籌莫展,任其坐大,沒有半點御敵之策。
龍顏盛怒,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李希沆卻是面色平靜,徑直站了出來。
“陛下,張獻忠縱橫蜀地,楊督師難辭其咎。若不是楊督師搖擺不定,怎會有左良玉、賀人龍聽調不聽宣之事。陛下明查。”
刑科給事中王志舉也站了出來,肅拜道:“陛下,臣附議李御史!”
楊嗣昌初到湖廣,見左良玉部卒精良,薦左良玉有“大將之才,兵亦可用”,拜為平賊將軍。其后,左良玉率軍在川陜交界與張獻忠遭遇,張獻忠大敗,獻忠妻妾被捕,軍師潘獨鰲被俘,左良玉因此加太子少保。
楊嗣昌雖拜左良玉為平賊將軍,但總覺其跋扈難以節制,便暗許賀人龍指日可取代左良玉之職。賀人龍躍躍欲試急于取代左良玉之時,瑪瑙山一戰,左良玉大破張獻忠,楊嗣昌便讓賀人龍等待候命,以免惹怒左良玉。
賀人龍懷恨在心。并將此事告訴左良玉。左良玉記恨在心,川陜一戰中,楊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張獻忠部,九檄左良玉,左良玉置之不理。賀人龍因得不到平賊將軍的許諾,也是效仿左良玉所為,二人都是不奉約束,楊嗣昌也是無可奈何。
“國事面前,陽奉陰違,挑肥揀瘦,難道國家安危,天下安定,還抵不過一個小小的“平賊將軍”之印嗎?若是朝臣都是如此,只顧個人得失,不知精忠報國,我大明還有救嗎?”
崇禎的怒聲又跟著響起,聲音尖利,寒風刺骨。
“楊嗣昌系朕簡用,用兵不效,朕自鑒裁;況尚有才可取。爾等如此排斥,意欲沽名釣譽爾?本該重治,爾等又說朕庇楊嗣昌,姑饒這一遭!”
王志舉和李希沆面上一紅,各自退了回去。
一通怒聲呵斥,崇禎胸中的怒氣得到釋放,整個人慢慢冷靜了下來。
他目光掃過大殿中一眾臣子,心頭一陣酸楚。
滿殿烏泱泱一片,竟無一人可用!這使得他,更不由得想起楊嗣昌的君臣相知來。
他又豈不知,發怒毫無益處,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四川、河南的糟糕局勢。
“楊
(本章未完,請翻頁)
嗣昌數次上疏朝廷,要求朝廷派精兵前往河南四川剿滅流寇,你們有何見解?”
帝王發問,陳新甲作為新任的兵部尚書,自然是責無旁貸,立刻站了出來。
“陛下,河南距離四川最近,李自成又在豫西起事,何不令河南巡撫李仙風派發官軍,剿滅李自成、張獻忠部?”
“陛下,臣附議陳尚書所言。”
“陛下,臣也附議陳尚書。”
陳新甲說完,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范志完、兵科給事中光時享立刻站了出來,上前肅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