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形態各異,晶瑩剔透的玻璃器皿,鍋碗瓢盆,玻璃杯、花瓶等物,讓書房中的王泰,不由得睜大了眼睛。
雖然說,玻璃和陶瓷生產過程大致一樣,但區別之大,原料、窯爐、生產過程的不同,卻又是天壤之別。
4世紀時,古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為了防止玻璃制造技術外泄,就這樣,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也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直到幾百年后的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工匠發明了制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才成了普通的物品,開始流傳一世。
王泰后世做酒店用品生意,外貌占了大部分,陶瓷,玻璃,不銹鋼三大件,更是缺一不可,有時還會有一些木制品。可以說,對于玻璃制品,雖然沒有陶瓷那樣專業,但也是浸淫數年,算是十分熟悉。
玻璃制品的生產過程,生產工藝、吹拉成型,普通玻璃到鋼化玻璃,他都可以說是小半個專家。
國內各種各樣的酒店用品展,他不知參加過多少,相應的玻璃工廠,他也不知參觀過多少。尤其是和他有合作的那些小玻璃企業,常駐是經常和迫不得已的事情。
因為經常要查生產進度,也要驗貨,這都讓他積累起了豐富的玻璃生產知識。
而他之所以想搞玻璃,除了錢,還是錢。
庶政的根本就是錢。
兵器鎧甲,養兵練兵,犒賞撫恤,興修水利、撫民安民,開荒賑災,哪一樣不要錢?
大明北方天災**,戰事連連,北方雖然凋敝,但江南有的是白花花的銀子。還有海外,通海裕國,世界需要大明的精品,大明需要世界各國的銀子。
這可是三四百年前,這樣的東西拿出來,一定會和骨瓷一樣,震驚世人。
“王泰,你等一下。”
王浩擺了擺手,兩個軍士抬了一塊一平方米大小的平板玻璃上來。
在王泰周圍的所有人中,除了王太的舅舅吳盛,也只有王浩敢這樣對王泰直呼其名了。
這便是親情的優勢,誰也羨慕嫉妒恨不得。
“大哥,平板玻璃你也搞出來了?”
王泰有些驚訝。離開陜西前,他把玻璃的生產工藝告訴了王浩,讓他去琢磨,沒想到不到兩年時間,玻璃用品和平板玻璃都給試了出來。
“王泰,你先讓到一邊。”
看到王泰驚詫地站到一旁,王浩上前,用刀背用力砸了一下,平板玻璃碎掉,玻璃渣滿地都是。
“大哥,小心刺手!你這是……”
“王泰,你看看這碎玻璃。”
王浩的臉上,帶著一絲不易覺察的驕傲。
王泰接過碎玻璃,看了一下,恍然大悟。
這不就是鋼化玻璃嗎!
“平板玻璃燒出來后,放到退火爐中退火,只需燒四個時辰,溫度是石灰石剛開始裂開。”
王泰張口結舌,隨即哈哈笑了起來。
溫度的概念是自己提出來的,想不到王浩也學會了。
“大哥,你果然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王泰,你覺得怎么樣?應該還可以改進。”
王浩臉上也都是興奮之色。這玻璃研制,可是耗費了他巨大的精力,不過付出辛勞所帶來的成就感,也讓他由衷地自豪。
“大哥,你辛苦了!”
王泰微微考慮了片刻,點了點頭。
“你做的不錯。回去后,再試生產一下,就可以安排批量生產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玻璃的生產窯爐就在西安府的南山,礦石資源豐富,燃料山上到處都是。有王二這些人在陜西看著,保密性都是讓他放心。
“大哥,像這樣的杯子,一天大約能夠生產多少?”
王泰拿起一只精巧的玻璃杯,問了起來。
“玻璃廠的工人大多數都是陜西各地的制陶工匠,像這樣的杯子,10個工匠,一天可以制作兩三千個。”
王浩的話以及隨后的解釋,讓王泰微微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