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撫臺大人!”
“大家都去忙吧!”
看到走進造幣局廠房的王泰,工匠們紛紛行禮,王泰擺擺手,仔細打量這銀元的生產。
震耳欲聾的撞擊聲令人頭皮發麻,水力帶動的錘頭重重砸下,一個個銀元、銅元應聲而落,跌入下方的槽內。
這便是位于彰德府武安縣洺水北岸的河南造幣局了。
造幣局規模雖然不大,所有官員、工匠,加上下面的工人,也不過200多人,但卻是守備森嚴,除了造幣局內部的數十名警戒人員,外部衛兵也有200。
“吳主事,這一天下來,能生產多少銀元,多少銅元?”
王泰從地上的框里拿起一枚銀元,仔細查看。
說起來,這銀元、銅元的設計,他可是有些功勞,畢竟,一元的“袁大頭”,精美適用,可是經過歷史的考驗。
“撫臺大人,每日下來,造幣局可造銀元10萬,銅元30萬,銅元折兩萬銀元。因此,一天可以生產12萬銀元銅元。”
回話的是造幣局主事、原戶部侍郎吳甘中。他第一次主持造幣局,雖然是地方上的局造,也有宮中的宦官監督,但畢竟是一局之尊,更沒有京師的百般無奈和掣肘,可謂是志得意滿,信心十足。
造幣局的工匠都是來自于工部寶源局,造幣局的督造是司禮太監王德化,主事則是戶部的侍郎吳甘中,另有錦衣衛緹校若干,看來朝廷對河南幣制改革,也是格外看重。
“大人,一天12萬,銀元倒可以提前完成,銅元怕得三個月以上。”
吳甘中按耐住心中的驚詫,繼續向這位巡撫大人介紹著情況。
此次河南作為全國的新幣試點,銀元投入200萬,銅元則是300萬,加起來足足500萬兩銀元值的投入,朝廷至少可以得到170萬兩銀子的收入,皇帝只怕要開顏不少。
銀元、銅元,幾乎一夜之間,兩種新幣流通全河南,可以說,新幣的發行,獲得了初步的成功。
無論如何,貨幣的作用在于流通,如果沒有流通,便是死錢,沒有任何的價值。
“吳大人,那就麻煩你了。”
王泰考慮了片刻,這才繼續道:
“河南各地,每月都是六百多萬銀……元的流通,各州府的銀行,可都是要求巡撫衙門追加銀元和銅元,不久,這新幣還要流通于全國,恐怕你有得忙了。”
借助商路,河南銀元必會行遍大江南北,到時候需要的,豈不是一個天文數字。
不過,對于王泰來說,最重要的是擺脫白銀對國家經濟的控制,盡力擺脫通貨緊縮帶來的百業蕭條,這才是根本。
“大人,這新幣如此精美,又難以仿造,再加上使用方便,必會代替白銀,行遍天下。”
吳甘中的話,讓王泰點了點頭道:“這造幣的配方,可要嚴加保密,不能為外人所知。”
一枚銀元的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材質是銀占89%,銅占10%,錫占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和后世的“袁大頭”一元銀元一致。
至于銅元,當二十重四錢,當十重二錢,當五重一錢,當二重四分,成色定為紫銅九成五,配白鉛五。
仿造者如果加入銅、鉛過多,銀元在重量上、聲音上很容易分辨出來。如果用純銀制造,重量容易分辨分別不說,工藝上也達不到要求。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不說銀元,就是這銅元,光是鑄造上的火漆、鏇邊、金背等錢,一般人便很難仿造。
“吳大人,彰德府不比京師,生活起居上,有什么不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