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利用俘虜過來的葡萄牙技師和工匠劉漢,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以復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烏真超哈”重軍營,開始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炮兵。
也許是對紅衣大炮殺傷力的恐懼,這些個滿漢群臣,對紅衣大炮心存恐懼者,不在少數。
“仗,始終還是人打的。紅衣大炮長于攻城,拙于野戰,行軍打仗,還是在于將士們上下一心,舍生忘死。40門紅衣大炮,打了這么多年,難道明軍的火炮少嗎?”
黃太吉終于開口,絲毫不給自己這個有勇無謀的兄長面子。
大殿上的竊竊私語,嘩然之聲,立刻消失殆盡。
“陛下,我大清將士人壯馬潑、箭利弓強,早已勝過明軍,近來火器又與明軍相當。火器中威力最大的,莫過于紅衣大炮。如今我大清軍中不但有紅衣大炮,而且為數甚多。明軍雖說掌握紅衣大炮在先,可惜發展遲緩,素無多備。關外的這一場大戰,我大清已經立于不敗之地!”
大學士范文程開口,讓許多殿臣的神色,又振奮了起來。
“范文程說的沒錯!我大清鐵騎縱橫天下,明朝那些官軍跟紙糊的一樣,不經打!”
阿巴泰立刻又活躍了起來。
這一刻,他似乎想起了自己入塞,大明官軍不敢迎戰,“官軍免送”的一幕。
“這一次可不同。”
濟爾哈朗搖了搖頭,面色凝重。
“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云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共八鎮兵十三萬,其中騎兵四萬、步兵九萬。”
一口氣,濟爾哈朗把明軍在寧遠周圍的援錦明軍,給說了個清清楚楚。
“這十三萬人馬是明朝的邊軍精銳,一部分是原有的關外遼兵,一部分是宣大、陜西、榆林、甘肅、寧夏等地的邊兵。他們久處邊塞,能吃苦,又同我大清兵長期作戰,驍勇善戰。明朝不惜傾國中精銳于關外,是要保住寧錦防線以衛山海關。此戰關系到我朝的安危,千萬不能大意。”
黃太吉贊賞地看了一眼濟爾哈朗,目光轉向石廷柱,眉頭微微一皺。
“濟爾哈朗說的是,要是我大清的兵馬能夠大敗錦州的明軍援兵,關外就是我大清的天下。石廷柱,你繼續說下去。”
“陛下所言極是,此乃國戰,明軍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一破,數年難以再舉,我大清再無西顧之憂。”
石廷柱贊美了一下主人,得到主人目光中的贊許,這才繼續講了下去。
“我軍必勝,明軍必敗,有幾個根本原因。
一、明援兵從寧遠至松山,帶來行糧不過六七日,若少挫其鋒,勢必速退,或猶豫數日,亦必托言取討行糧而去,我軍伺其回時,添兵暗伏高橋,擇狹險之處,鑿壕截擊,錦州鐵騎尾隨其后,如此前后夾攻,糧糧不給,進退無路,安知彼之援兵不為我之降眾也。”
石廷柱的調侃,惹起殿內大臣們的一陣哄笑,黃太吉也是微笑著點了點頭。
“其二、我以兵馬四面遠圍,夜則鑿壕困守,晝則火炮攻擊,明軍欲戰無路,欲退無門,不用一二個月,自生變亂。我可坐待敵人之斃,何必親冒矢石,而甘陷白刃之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