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巡撫了。
不過,一想到祖家在黃太吉麾下效力的那些子侄,邱民仰的眉頭,又緊皺了起來。
祖澤潤,祖大壽從子,崇禎四年(1631)降后金,隸漢軍正黃旗,授三等子,任兵部右參政。
祖澤遠,祖大壽從侄。崇禎四年(1631)降后金。其父祖大權為后金沖鋒陷陣戰死,以世襲牛錄章京職,擢禮部參政。
祖可法,祖大壽養子。崇禎四年(1631)在大凌河之戰中,作為人質被扣留在清軍大營。次年五月,從征歸化城,授爵一等男,任都察院承政。崇禎十一年(1638)七月,改任都察院右參政。
至于其他或明或暗與清軍藕斷絲連的祖家人,就不得而知了。
崇禎十一年,祖大壽曾三次被朝廷征調,皆不應征,坐視清軍燒殺搶掠。松錦之戰前期,祖大壽坐視茶葉山,蔡家樓,壯鎮臺等據點淪陷,沒有出一兵一卒救援。可見其囂張。
也不知道,祖大壽和吳氏鎮守關外,對大明王朝是福是禍?
邱民仰一言不發,張斗目光迷離,洪承疇看了看面色各異眾人,最終開口。
“長伯,國事為重,還是先突圍,再作打算。”
“末將遵命。”
吳三桂見事不可為,搖頭嘆息,輕輕點了點頭。
祖大壽既是吳三桂舅舅,又是吳三桂的姑父。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后來祖大壽又娶了吳三桂的姑姑,雙方是親上加親。因此退兵對于吳三桂兩說,確實是比較艱難。
“諸位,既然大家決定撤軍,大軍就跟在王泰軍之后,一舉打破建奴圈套,回到塔山以西。大家覺得如何?”
既然決定了退兵突圍,洪承疇反而心安了下來。
退兵是眾將臣共同決定,又有朝廷監軍共同為證,他洪承疇只不過是博采眾議而已。即便朝廷秋后算賬,和他也應該沒有什么關聯。
“洪大人,按照我大明官軍軍中慣例,突圍和撤軍之時,大軍要分為左右二翼,以免被建奴一舉擊破。還請洪大人斟酌。”
張若麒拱手行禮,賣弄博學,當即就否決了洪承疇的提議。
洪承疇輕輕一笑,點了點頭,目光看向了堂中眾將。
“諸位將軍,正如張大人所說,我軍分為兩部,左路為王樸,馬科,唐通三鎮;右路為吳三桂,白廣恩,王廷臣三鎮。本督和丘大人、曹變蛟固守松山。六鎮大軍突圍之后,和河南衛軍一起,再和本督手下精銳內外夾擊,擊破建奴包圍,回到塔山以西。”
松山城到杏山一路多系平地,即便是到寧遠也無太大的險要可供伏擊。如果能內外夾擊,打破清軍突圍,也許能伺機反擊。
洪承疇走到大桌旁,指著桌上的沙盤,布置了起來。
“左路王樸,馬科,唐通三鎮;從尖山入杏山,此處有河南軍兩衛把守接應,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王樸,馬科和唐通三人一起上前領命。
“右路吳三桂,白廣恩,王廷臣三鎮,沿松杏大道奔長嶺山,再到塔山,如有可能,和王泰部一起占領長嶺山,接應大軍從松山撤出。”
吳三桂郁郁寡歡,眾將也是心思各異,都是抱拳領命。
“吳三桂,曹變蛟,立即派人前去,打探王泰部的消息。如果長嶺山沒有丟失,速速回來稟報!”
眾將官退去,洪承疇微微搖頭,輕聲嘆了口氣。
援錦大軍,死傷慘重,無功而返,也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向天子和朝廷交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