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大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后,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筑城設衛,稱天津衛,后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共稱天津三衛。
永樂年間,天津衛只是一個大軍營,從永樂到崇禎的200年間,這座軍戶移民為主的要塞城市,歷經數次軍事移民和人口增長,終于在崇禎年間變身商業化城市,老城因此荒蕪,城外新聚居區悄然興起。
除了天津衛近萬駐軍,天津彈丸之地,民居鮮少,而津門商民多居東北二關。民居鮮少,指衛城內而言。居民多居于城外東北二關,是因這二關距河最近,天津居民以商民為多。在商人中,以鹽商與糧商居多。
天津衛既是漕糧轉運中心,同時也是糧食貿易中心,再加上船戶及匠人移民不斷增加,到了崇禎年間,天津衛之繁華,已經是眾所周知。
城外商賈輻輳,駢填逼側,而城中卻是屋瓦蕭條,半為蒿萊,天津衛已由軍事要塞,成了百行聚集的城市。
只不過,清軍屢次入塞,燒殺搶掠,天津衛水陸交會繁華之所,經反復蹂躪,已成一片狼藉,蕭條冷落,不復往日熱鬧。
運河、衛河都已封凍,雨雪霏霏,道路泥濘,天津衛城內外,營壘無數,鐵騎縱橫,帶起泥漿飛濺,馬鳴風疾,凄寒入骨。
大營緊靠衛河一段,數百被擄掠的衣衫破爛、面黃肌瘦的“俘虜”們,正在費力地鑿開冰面,從冰面下舀起水來,倒入身旁的木桶中,然后被“俘虜”們提走,倒入雨棚下的大鍋中,燒火做飯。
這些俘虜,其實只是被擄掠的大明百姓,他們衣不蔽體,在寒風中搬運糧草,鑿冰做飯,稍不留意就被拳打腳踢,鞭撻辱罵,直如對待畜生一樣。
俘虜之中,不斷有女子被拉入清軍的各個帳篷之中,女子無助的哭喊聲,男子放肆的獰笑聲,此起彼伏,讓人心悸。
此處距離天津衛城不遠,東城外的衛河渡口,舊日里酒樓歌肆,商鋪林立,熱鬧喧囂,如今卻是斷壁殘垣,荒涼無比。
衛城南五里一處高坡上,斷壁殘垣之間,幾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年輕漢子,小心翼翼地躲在瓦礫其間,向北窺望。
“這些天殺的韃子!”
一個臉上烏漆墨黑的高大漢子,看著清軍大營中被擄百姓的慘遇,狠狠低聲罵了一句。
高家村,依水而建的鄉村,清軍屠戮,燒殺搶掠之下,一片廢墟。
高大漢子身旁的一個三旬瘦弱漢子,則是面色陰沉,蹲下身子,難受地低下頭來。
“水生哥,要不咱們逃吧?”
注意到瘦弱漢子臉上的凄然,高大漢子蹲下身來,試探性地問道。
“海娃,你說的倒是輕巧。”
水生沒有開口,另外一個坐在墻角的矮壯年輕漢子,卻是接上了話來。
“韃子天天出去擄掠,咱們就是趁著晚上南逃,跑不了多遠,就會被韃子追上。再說了,你怎么知道這南邊有沒有韃子?”
他們藏身的這個村莊,已經被韃子荼毒過,已經是一片廢墟,韃子也不會回來,他們也因此僥幸能多活幾天。
“這些天殺的韃子!”
海娃又嘟囔了一句,他看了看低頭不語的水生,眼珠一轉,也是蹲了下來。
“水生哥,要不咱們向東跑
(本章未完,請翻頁)
,到時候到了海邊,怎么也能找艘船離開!”
岸邊雖然結冰,但只要推船距海岸邊四五里,雖然風險大,但是可以上船向南逃亡。
“海娃,海生,你們幾個趁著天黑逃吧。我要留下來,想辦法救出我的家人。”
水生低聲說道,眼神空洞。
他一家人都在清軍大營中,都被清軍擄掠,他怎么舍得離開。
“我也不走,死也要和我哥死在一塊!”
另外一個少年二狗,也是低聲說了出來。
海娃和海生對望了一眼,都是搖了搖頭。
一村人,只剩下了他們幾個幸存者。其他人都有家室,只有他二人堂兄弟,無依無掛。
清軍七八萬人,他們又能做些什么?要是這樣子下去,天寒地凍,忍饑挨餓,估計過不了幾天,不是凍死就是餓死,更不用說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