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石來看望三位夫子,他們自然是非常開心的。畢竟秦石從離開羅山書院算起,已經有一段時間沒來過了。
天下有變,讀書人自然是非常關心的。夫子也是讀書人,只是他們的家國情懷,并沒有那些有志于仕途的讀書人那么重而已。不過,他們對于天下大勢的關心,倒是一點也不少。
“有人說,大順取代大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有人認為大順是賊子作亂,你現在既然處于大順管轄的地盤,所應該做的,就是為大順出力。畢竟,天下人都希望有個安定的環境,百姓們只要能過上好日子,他們才不會管天子是闖王還是崇禎帝呢!”
臨走之時,幾位夫子,自然是對秦石做出萬般叮囑。這番話,秦石自然是記在了心里。如果說,光復大明是身為漢家兒郎的責任,那么平定天下,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則是秦石最想要做的事情。
二者統一,秦石已經明確了自己的目標,那就是要成為即將到來的大清的權臣,或者說是像吳三桂那樣的藩鎮王爺。
這種事情,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對于秦石來說,他所欠缺的是從羅山縣走出去的時機。這種時機,最有可能的就是新朝的科舉。至于秦石現在所能做的,唯有等待。這個等待的時間,可能是一年半載,也可能是三五年。
畢竟,秦石來到了這個時代,已經改變了很多事情,蝴蝶效應之下,鬼知道別的歷史事件會不會發生重大改變。
大順開科取士過去了十五天時間,直至四月二十五日放榜。榜單上沒有秦石的名字,這在秦石的意料之內。畢竟,他的那一篇關于助餉的策論,本身就是在批判大順政權,沒有面臨牢獄之災,已經是一件幸事了。
算算時間,秦石離家已經半月有余了,既然沒有中榜,后續的事情也就沒必要考慮了。四月二十五日下午時分,秦石開始收拾東西,準備離開驛館了。要不然,再待下去的話,他身上的銀錢就要沒了。
等秦石收拾完所有東西的時候,抬腳剛踏出房門,就與一人撞了個滿懷,待他定睛細看時,卻是發現那人竟是顧文。
“哎呦?這不是顧大公子嗎?你怎么還沒有去應天府?難道說,那邊的福王,不需要你了?”
一想到當時在羅山書院,秦石被顧文那般冷言冷語,他心里就有些不爽。因此,當秦石再一次面對顧文的時候,嘴上沒有絲毫的留情。
“哼,看在同窗的面子上,我暫時不與你計較。現在,我是來找你的,咱們樓下談。”
這話說得,讓秦石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與顧文之間,雖然是同窗,但彼此并沒有太多的利益瓜葛,屬于那種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的關系。現在,顧文竟然說找自己有事,秦石自然好奇了起來。當然,他心中也在做著猜測。
驛館樓下,秦石與顧文相對而坐,店家的小二顯然是認識顧文的,他趕緊上了一壺茶,放在兩人中間。
“有什么事就趕緊說吧!”秦石端起茶壺,在兩人中間各自斟了一杯茶,他不想跟顧文有太多的交集,因此也不愿意跟他有太多的廢話。
“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了,引清兵入關,闖賊李自成率軍與之相戰失利。傳聞,他們馬上要退出北京城了。”
顧文端起茶杯,抿了一小口,旋即雙眼之中充滿期待得望著秦石。
“這就意味著,大明復國有望了。你的才學我是曉得的,希望足下能為了天下大義,舍小家為大明,跟我一起去應天府,隨我那位遠房親戚顧炎武一道,扶助大明王朝,屆時你有機會成為復明功臣!”
顧文之所以會再次邀請秦石,的確是因為秦石的才學。畢竟,秦石曾經三次考試都是頭名。最為關鍵的是,此次秦石前來應考大順的科舉,沒有通過。這就是一次絕佳的說服機會,在他看來,只要能保證秦石將來成為一方官吏,那就什么都好說。
然而,顧文與終究不知道的是,他與秦石本就是兩路人,他的話,秦石自然不會做出回應。
“不好意思,我沒興趣!”
秦石沒有給顧文后路,直接拒絕了顧文。按照顧文的說法,此刻清兵入關,李自成從北京城敗退,大明復國有望,可曾想到清兵能擊敗李自成,而李自成擊敗大明軍隊,應天府福王的兵馬,豈能對抗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