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日短日長的交換之間,歲月已然來到了順治二年的三月份。由于信陽府的歸附,此處由原本的戰亂之地,變成了和平之處。昔日李自成大軍到來之時,百姓們閉門不出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百姓們安居樂業,甚至是出現了夜不閉戶的景象。
“于民休養生息,于天下百利而無一害。百姓們都說,這是您作為知府的功勞。”依舊是那處羅山縣西城門城墻上,依舊是秦石與黃閣相對而坐,依舊是黃昏時刻。
“更何況,您現在是朝廷的兵部尚書銜,如此尊榮,可見多爾袞對您的重視。這與先前在李自成手上當個知州相比,明顯現在更優越。”
黃閣是武官出身的,出將入相,在朝為官,是他的追求,盡管與普通士子書生的理想是一樣的。但,黃閣的想法,在秦石看來,或許更為純粹一些。畢竟,他沒有像書生那樣的經世濟民的想法。
“你雖然這么說,不過是在安慰我罷了。可現在這份皇旨一旦張貼了出去,我倒是不會受到什么影響,而你恐怕就會被推向風口浪尖。”
長方形的小桌上,黃閣將一份黃絹卷推到了秦石面前,秦石愣了一下,隨即將其展開。
“剃發令?”
當秦石看到卷軸中的內容時,心頭不由得揪了一下。雖然他早就知道會有這么一回事,但是當自己真正面臨這樣的事實后,講實在的,還是有些難以接受的。
甲申國難,大明覆滅;揚州十日,漢家兒郎的災難;嘉定三屠,百姓的災難。無論哪一個,秦石都想著試圖做一些改變。
由此,秦石設計截殺覆滅大明王朝的直接兇手李自成,至于這件事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秦石沒法預料,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當然,應天府等地傳來對于自己的議論,秦石還是知道一些的。實際上,不光是應天府等地,就連羅山縣也有。只不過,這種議論遠離百姓,而是在讀書人之間。尤其是在羅山書院,秦石作為督學,總會聽到這些事情的。
百姓們不會去在乎統治天下的是誰,他們只在乎自己能否吃飽穿暖,能否平平安安。然而,讀書人卻不一樣,孔孟教化、程朱理學,早已經深入他們的心中。因此,當秦石看到剃發令三個字的時候,已然一陣頭大。這份詔令要是公布出去,不知道要掀起多少腥風血雨。
這卷軸是圣旨,其上的剃發令,就是要必須要做的事情。他曾想過,自己能否改變剃發令,阻止其實施,然而思來想去,除了投靠南明王朝,帶領一支大軍將清軍趕出中原,才能夠實現。可這樣的方法,付出的代價就是,百姓離亂,蒼生遭災。這自然不是秦石所愿意看到的。因此,秦石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
不過,盡管秦石對此有些頭大,他的表情卻依舊淡然自若。即便是見慣了風雨的黃閣,對此也詫異不已。這份皇旨中的內容,黃閣早已經看過了不下二十遍,剃發令,聽上去容易,想要貫徹執行下去何其難啊!
這其中的原因,并不出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而是讀書人的身上。他們所受的教育,乃是身體反復受之于父母,豈能隨意毀壞的觀點。剃發令則是顛覆了這種觀點,這于讀書人來說,是相悖的。因此,剃發令一旦頒布出去,首先不被接受的就是讀書人或者說是信陽府的士族。
最為關鍵的是,一方讀書人所在的士族,代表的就是一方百姓。讀書人不剃發,百姓們又怎么可能剃發?由此可見,剃發令的推行,有多艱難。這是一件明擺著的事情,可放到秦石面前,他的表情之上,卻沒有絲毫的波瀾。
“朝廷嚴旨,不敢不從。然而,若是強行頒布剃發令,恐怕人們鬧將起來,這信陽府要被他們給掀翻了!”黃閣的神色十分嚴肅,畢竟這是一件讓人為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