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搖搖頭,示意山宗噤聲,等何濡興奮之意漸去,道:“其翼,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當然是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何濡望向方斯年的眼神,仿佛在看著一件稀世珍寶,道:“知道她為什么能夠這么快就通了水火關嗎?只因山宗誤打誤撞,教她的是佛門幾乎失傳的受想滅定禪功。這門功法與武功無關,只有助于僧人入定冥思,開證四禪。東漢時傳入中土的《安般守意經》里有過記載,論及七身、七手、七安般,共有三百四十三種變化。只是經書中淺嘗輒止,沒有詳細的敘述,誰想今日有幸一睹真容,果然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安般守意經?
徐佑問道:“可是安那般那的六妙門?”
安般,是佛教的一呼一吸之法,也是安那般那的略稱。何濡笑道:“七郎學識似海,連六妙門都知曉?安世高譯《安般守意經》,將出息意、入息意和守意分為數、隨、止、觀、還、凈六道妙法,是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內外之根本。后來無數人精研此經,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雖有幾代高僧編注釋義,號稱六妙之妙,盡在其中,在我看來,也只是讀通了皮毛,沒有覓得經文真意。究其根本,正是丟失了至關重要的受想滅定禪功,不能受想滅定,如何安般守意?”
“啊?”
山宗張大了嘴巴,道:“我曾聽先阿翁閑聊時說過,東漢時山氏在洛陽顯赫,有子弟與安世高交好……莫非息停脈住的訣妙,原來竟出自佛家的受想滅定?”
“定是如此!否則的話,方斯年再怎么天資聰穎,也不可能在旬月間沖破水火關。誰能想到,數百年前失傳的安般守意之法,結合師尊自悟的菩提佛功,竟有這等意想不到的妙用。這要不是因果,還有什么是因果呢?”
何濡跌坐于地,神色如癡如醉,道:“當初師尊從經書中悟出菩提功,哦,那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字,并沒有秘而不宣,而是廣傳同門和弟子,作強身健體之用。十數年后,眾人中有些成了入品的武道高手,有些只是身強體健,不易生病而已,這種分歧,因人的資質和心性有別,實屬正常。可不正常的是,靈智大和尚起先的修習并不顯眼,進度平平,可過了七年,卻將所有人遠遠的甩在身后,入九品,破天塹,晉位小宗師,那時候的他,才不過三十五歲……”
“那時候的靈智,野心還沒有彰顯,對師尊侍奉恭謹,對門人和藹可親。我私下問他,十年內修行至小宗師的境界有何心得,他回答我說先靜心后悟法,我又問他如何靜心,他說了六個字……”
山宗聽的入神,道:“哪六個字?”
“御意至得無為……我年紀尚幼,對佛經領悟不深,難解其意。現在想來,靜心悟法,無非是通過受想滅定的玄妙神通,將菩提功修煉到了極致。至于‘御意至得無為’六字,安名清,般名凈,守名無,意名為,御意至得無為,即是安般守意經!”
徐佑嘆道:“原來靈智早告訴你了,要想通過菩提功得窺武道至境,必須尋到受想滅定之法。”
山宗傻乎乎道:“這樣說來,靈智大和尚為人還算不錯……”
何濡撲哧一笑,道:“他只是欺我年幼無知,又或心中藏著這樣的大秘密,著實忍不住,所以才吐露給我知道。要是他能算出來,有朝一日我從你身上破解了這個秘密,恐怕會后悔說過這番話。”
“靈智就算明白告訴其翼也無妨,受想滅定失傳數百年,他應該是機緣巧合才得到了這門功法,旁人再無可能窺得一二,所以才有恃無恐。”
徐佑沉吟片刻,突然道:“你說靈智是南北兩國最有可能成為一品大宗師的人,如此說來,方斯年的將來……”
“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