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轉向器,聽著高大上,其實沒有差速鎖這種高科技,只是把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后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后面的車架放在前面個車架上由一根獨立的立軸連接,這就是西方著名的四輪車轉向問題的解決方案。
“嗯?”
祖騅在一邊看著,眼睛先是迷惑,繼而恍然,等徐佑給他講解了大概了原理,幾乎要跳起來,雙手激動的拿著畫紙,片刻也不舍得離開,口中不停的說:“原來這么簡單,原來這么簡單!”
是啊,同樣的這句話發生在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了中國。他說,歐洲有的東西這里基本上都有,除了茶葉和印刷術。而他對雕版印刷術的評價是:極為巧妙,又超級簡單,簡單到看一眼就能明白!但是這么簡單的東西歐洲始終沒有發明出來。
為什么呢?沒有為什么,很多開創性的發明其實只是一個奇思妙想,簡單的推開這扇門,就會看到另外的世界。可如果找不到這扇門,哪怕走遍千山萬水,也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當然,說是簡單,車軸和車架之間需要很多比較精密的器具來連接,具體的長度和寬度也和兩輪車截然不同,得多次試驗才能找到最舒適、最安全以及最大承重的比例。
“這只是初步方案,以后可以再加入一個避震裝置……”
“避震?”
“就是和伏兔差不多,可以減輕顛簸,增加舒適感和奢華度……”徐佑想的是螺旋壓縮彈簧,但螺旋壓縮彈簧對鋼材質量和冶金技術要求很高。不過,中國古代最多的就是各種技術優先于理論的黑科技,比如1978年曾侯乙墓就出土了二十個螺旋彈簧,由黃金和鉛錫合金制成,質地較軟,和現在的螺旋壓縮彈簧的外形一模一樣,甚至更加的精密,只是很可惜沒有彈性,具體用途至今不明。
因此,只要徐佑提出想法,就可以召集最優秀的工匠試試看,并不要求后世那種螺旋壓縮彈簧的蓄能能力和持久質量,只需比現在的伏兔減震效果好上幾倍就可以了。
若實在不行,扭力彈簧也可講究,若再不行,還可以用動物肌腱代替。反正這個時代用動物肌腱來做弓弩、拋石機之類的技術十分成熟,也很可靠,所用的原理也跟彈簧的原理相同。
“郎君,我要一個工坊!”祖騅迫不及待的想開工建造這個世界第一輛可以轉向的四輪馬車,那種急迫,甚至超過了他推算圓周率的熱情。
“我已經吩咐其翼,在明玉山北側覓地造一工坊,暫命名為天工坊。先生若是不喜這個名字,我們可以再商量……”
“天工坊?好!好名字!”祖騅道:“郎君,天工坊交給我,定不負所托!”
徐佑笑道:“正要勞煩先生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