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北邊不遠有一佛殿,里面供奉著多尊金佛、玉像、繡珠像,其余僧房樓觀將近千間,雕梁粉壁,青璅綺疏,極盡奢靡。
此時佛殿前的場地坐滿了信徒,白玉蓮臺坐著一人,正是大和尚靈智,他每逢三七日,登壇說法,聽者少說千余,多則上萬,元沐蘭和方斯年沒有驚動寺里的僧眾,待在人群里,靜聽佛經妙義。
“……法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謂害其父則王國土,雖云是逆,實無有罪,如迦羅羅蟲,要壞母腹然后乃生,生法如是,雖破母身,實亦無罪。治國之法,法應如是:雖殺父母,實無有罪……”
方斯年雖和佛宗有莫大因果,可她對佛經從來不感興趣,也就耐著性子聽智現講了幾個月的《華嚴經》,今天來插隊旁聽,并不知道靈智說的是哪一部經藏,奇道:“殺父母也無罪?”
元沐蘭不像太子元瀧那樣癡迷佛宗,可畢竟生長在魏國皇室,對這些東西倒也知曉一二,解釋道:“大和尚今日說的是《大般涅槃經》,里面提到阿阇世王,他三毒盛熾,喜歡殘殺無辜,甚至為了奪取王位,弒父囚母,是一個犯有五逆、罪孽深重的一闡提。而一闡提人只要真心懺悔,向善信教,也能立地成佛……”
又聽靈智說道:“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滅除,清凈如本。連王者此罪,佛陀可度,爾等哪怕略有小惡,只要皈依佛門,豈有不度之理……”
方斯年道:“原來如此!”
“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凈見不凈,是名顛倒。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凈者是法義。而何故為我?大自在故名為我……”
靈智說法持續了整整三個時辰,把《大般涅槃經》的主要思想講解的頗為通透。從般若性空,到涅槃妙有,這是大乘思想的巨大進步,而后由這兩大流派匯聚而成的禪宗,更是歷經千年,尤為興盛。
涅槃妙有,講常、樂、我、凈,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講如何成佛。
想要成佛,則要斷障,要了了見佛,方斯年正是聽了元光的“了了見佛”才入了四品,而靈智講涅槃經,更勝過元光。
眾生成佛,最重要的辦法,是在心里確立“一子想”,什么是“一子想”,是要護念一切眾生,當于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當年何濡描繪的菩提功的十六重境界,知息遍身可入九品,觀無常成小宗師,元光教會了方斯年觀離散,從而晉升四品,再然后是觀離欲、觀滅盡,可到三品和二品,唯有最后的觀棄舍,方能邁入武道至境,成為大宗師。
方斯年因《般若經》開始修習武功,因《華嚴經》突破五品,再到今日聽《涅槃經》,終于找到了抵達巔峰的路!
這條路依舊艱辛,可終究在那里,在腳下,比起那些沒有方向的同道中人,何其的幸運?
此乃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