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妹轉身要出去,忽然又想起什么事,慌亂中又轉過身,對著沈川行了個禮然后才走了出去。
養蛆必有蠅,要不然蛆哪來?
引蠅用餌產卵,產出的第一代蛆不干凈,對第一代蠅子進行嚴格控制。
接著又產二代蛆,一直這樣下去,到三、四代,便可放心使用。
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房間,不能讓蠅子隨意出入。
這一切是系統告訴他的。
沈川的院子中別的不多房子多得是。
沒有養蛆經驗的沈川,甚至連完整的流程都不知道,只能根據系統的提示將這些東西記錄在絹帛上。
對于沈川來說,養蚯蚓就簡單多了,蚯蚓喜歡肥沃的土地,甚至蚯蚓可以將不太肥沃的土地改造的肥沃,這對于土地貧瘠地區來說是個好東西。
此時沈川一邊記下養蛆和養蚯蚓的想法,一邊思考。
抬起頭,站在一邊等待伺候的幺妹,只見那黑黑的大眼里滿是崇拜的目光,連呼吸都比平常輕得多,生怕驚擾正在寫字的沈川。
"識字嗎?"
幺妹連續搖了搖頭。
“清楚這叫什么嗎?“
"筆。"
(本章未完,請翻頁)
幺妹看著沈川手中的筆,嗓音輕柔的說道。
“這個呢?”
"布料?"
“要不要讀書?”
幺妹下意識的點點頭,然后忽然想起了什么,慌忙又搖頭。
沈川看著幺妹笑了笑。
讀書自古就是貴族的特權,直到后來才逐漸向部分普通地主普及。
對于普通人來說,從來都是一種奢望。
以至于后人說的那些寒門弟子,說白了就是一些窮苦的世家罷了,他們最少能吃得起飯。
不但如此還有讀書的資格,對他們來說讀書即便讀不好了也可以回去種地。
而對于普通人來說,那就是黔首,讀書?想都別想了先吃飽肚子再說吧。
對于普通人來說即便你窮極一生,想要去讀書,可是你要明白書從哪里來。
古代書是非常珍貴的,但凡能出書立作的哪個背后不是和世家沾點關系。
而且讀書最基本的東西是什么,識字,如果你不識字縱有千本書放在你面前也沒有用。
但是識字則需要從蒙童就開始抓起,古代社會專門有一種先生叫做啟蒙先生。
這類人會在蒙童小的時候專門傳授一些如同《三字經》一樣的讀物,即便如此認識了《三字經》你還是沒有辦法繼續讀書。
你需要有一個老師來教你,讓你識更多的字,然后讓他給你解釋書中的意思,等到這一套操作下來最少二十歲了。
這對于古代十四五歲就結婚的時代來說是非常恐怖的,畢竟孔子云“三十而立。”一個男子在三十歲的時候沒有成家立業,那是要被官府抓起來服徭役的。
可是窮人哪里有錢結婚立業,這就導致了窮人根本就不會去讀書,運氣好的認識幾個字。
運氣不好的一輩子都是普通百姓,在溫飽線上掙扎。
至于說借書,誰給你借,別人有的書為什么給你看,借書都借不到抄書就不要想了。
而像匡衡那般鑿壁偷光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這樣,每天忙完后,就到城中學堂讀書兩個時辰,我每月來看一次,你要是學得好,到時候我就多給你些食物。"
沈川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怕幺妹為了工作不去讀書,所以說自己在讀書上面加上了獎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