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見沈川已經決定了,也不再談論這件事,反正自己家能加入就好,只不過第一次被沈川委以重任就沒把事情辦好,有點兒郁悶。
“先生要把移民都安置在天水郡?”
“嗯,天水距離漢中比較近,現在冬天快要到了,移民不適合長途跋涉,天水正合適,我已經給魏王去信了。”
“移民有數萬人吧?天水郡能收的下。”姜維又問道。
沈川看了一眼姜維,再聰明的人也跳不開歷史的局限,有了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作物,華夏土地可以養活的人口已經超乎了三國時期人們的想象。
漢朝人口最多的時候在籍人口也不過五六千萬,經過漢末混亂,現在估計也就剩下一千多萬,也就后世一座超大型城市的人口量,當然說的是在籍人口,那些被世家隱藏的黑戶、隱戶有多少就難說了,但是估計最多也不會超過百分之五十。
封建社會華夏人口可是在宋朝就過億了,到了清朝能達三四個億,三國時期的生產力雖說沒有宋朝發達,但是宋朝可沒有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有了這些東西,三國時期的土地養活一兩億人還是很輕松的,這是這個時代的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
“區區幾萬人而已,上邽附近有藉水、渭水、長離水三條河流匯聚,土
(本章未完,請翻頁)
地和水資源足夠,就這一片開發好了也能養活幾十萬人,何況整個天水郡。”
姜維被沈川的話驚得目瞪口呆,不過仔細算算還真有可能。
整個涼州地域非常廣闊,沈川把第一批移民安置在天水是有長遠打算的,可不僅僅是因為距離近,不過沈川誰都沒說。
對待人口和土地,沈川和三國時代的其他人的認知是完全相反的,別人都盯著地,認為只有足夠多的土地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沈川卻盯著人,至于土地?按照沈川的估算,把現在大漢所有的人口都塞進涼州,也能養活。
“對了,你知道哪里有石炭不?”突然問道。
“石炭?”
“也有人叫它石墨,不過正確叫法應該是煤炭,一種黑黑的、能燃燒的礦產。”
“我知道石墨,但是天水很少見,西北華亭很多。”
天水就這點不好,煤炭資源匱乏,這讓沈川很頭疼,他還準備給移民弄些煤球、蜂窩煤之類的過冬呢!
“我知道華亭有很多煤,可是華亭和這里隔著隴山呢,上邽附近,或者方便運到上邽的地方,哪里有這東西?”
其實天水距離甘肅煤炭基地華亭也就一百來公里,可這年頭的運輸能力,想把煤炭從華亭運到天水,成本太高了。
“我也不知道,我回去問問吧。”
“不用問了,老師,已經找到了!”鄧艾從外面走進來。
沈川大喜,忙問:“找到了?在哪?”
“很近,就在東邊的段谷。”
“太好了,走,去看看,伯約,一塊去!”
興奮的沈川立即帶人前往段谷,真是天助我也,這下最后一個麻煩也解決了,漢中的移民可以動身了。
段谷的煤炭質量不怎么樣,但是勝在埋得潛,好挖掘:反正作為生活燃料也不在乎什么質量,能燒就行。
按著紅通通的正在燃燒的煤塊而,沈川對姜維說道:“伯約啊,這算是我送給你們天水姜家的一份禮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