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一族開始在美洲全境游蕩,試圖將印第安人勸進可以世代居住的新家園。
幾年后,他們聲稱已經找到一個隱蔽又安全的應許福地,還用野牛皮畫的形式,把他們發現的應許福地繪制出來,分發給所有部落的首領。
想讓他們帶領族人進入應許福地,以躲避美洲白人對他們的大屠殺,挽救原住民文化。
但先知一族的想法很理想,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17世紀的美洲,從南到北生活著幾百幾千個原住民部落,他們的膚色、外表、語言、文化、風俗各不相同,甚至連最基本的種族概念都沒有,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會因為水源、居住地和獵物等原因互相傾軋攻打。
這一盤散沙一樣的原始部落社會,怎么也不可能通過一幅畫聚集人心,更何況聰明的白人馬上看出這幅寓言畫的端倪,加緊了對原住民部落的分化。
原住民社會連成熟的農業文明都算不上,只能算早期原始文明。
他們的生產水平和制造工藝近乎于無,這也給了白人很大的操作空間!
他們為分化拉攏原住民部落,將自己所有的資源演化為五種拉攏分化手段,分別為皮毛生意、糧食交換、武器買賣、飾物兌換、土地買賣。
在17-18世紀時,鷹琺諸國沉浸在經濟發展的狂熱,傳統貴族、資產新貴、市民階層都需要動物皮毛衣服來彰顯高貴的身份。
當他們發現美洲遍地都是水獺后,無數生意砸向美洲原住民手里。
他們依靠著打獵水獺來換取金錢,用以購買白人的糧食、武器、飾品。
不出幾十年,原住民們果然喪失了最基本的野外謀生能力,連打獵都不會了,只能賤賣土地來換取收入。
等他們賣無可賣,白人這才徹底撕開偽善面孔,顯示出他們丑惡的一面!
無數印第安人終于明白先知一族說的都是真的,只是他們知道得太晚,有些部落連這幅畫的秘密都賣給了白人。
白人找尋應許福地無果,開始把主意打到原住民身上,他們不愿意讓原住民逃到應許福地,這樣對他們后續的計劃相當不利。
于是,白人們開始了一項“請君入甕”的計劃,在計劃中他們制造出假的“皮料畫”,用這些假的皮料畫達到混淆原住民視線的目的。
假畫上的真正的應許福地早已不復存在,被白人偷天換日改為他們發現的天然溶洞森林。
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把不聽話的印第安人集中在一起處理掉!
這個計劃可以說萬無一失!
在當時的北美大陸,印第安人為了活命會聽從殖民者的命令,遷移到他們規定的自留地。
只有那些不聽話有反骨的印第安人,才會想追求寓言故事中的應許福地。
他們利用這個傳說,將風雪谷溶洞陷阱改造成應許福地。
只要有原住民找到溶洞,就代表這批原住民有反骨,他們正好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溶洞清理掉這些“有反骨”的原住民。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風雪谷的溶洞在上百年的時間迎來一批又一批原住民。
這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全體印第安人都知曉的應許福地,就像充滿蜜的金絲籠,吸引著心中尚存反抗精神的印第安人不斷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