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薩古城是一座因“佛”聚成的城市。
早在公元六七世紀時,這里只是荒蕪人煙的灘涂沼澤,吐蕃的王選中這里建立新皇城后,工匠們用山羊托起磚瓦泥沙和木材。
一座座宏偉的宮殿在這里拔地而起,而后漸漸形成以惹薩普陀佛經宮為主建筑,以周遭宮殿、寺廟、塔樓、民居為輔的眾星拱月格局。
他們來到城中時正好是黃昏,放眼四顧,周圍的雪山素白晶瑩,在落日余暉下被染上一層金紗……
城中高山上的普陀佛經宮在燦爛云霞中更顯得輝煌精致,巍峨宏大,仿佛承載著雪域千百年的歷史。
宮殿看著距離他們很近,可真正要走到地方,卻也是要耗費一番功夫。
等天邊僅剩下一抹暗淡煙霞色,他們終于來到高山腳下,剩余的路只剩下向上盤旋的山路,他們把馬車拴在附近的牧民家中喂足馬草,架著馬繼續攀登高聳斜坡。
“哎,小師傅,你們先別關門。”
馬三邦走到山頂時,普陀佛經宮外的小喇嘛已經開始往宮門前進,他趕在宮門關之前,叫住正在往里走的諸多年輕僧侶。
“你們是哪里的人?我們這里不是驛站,不招待客人。”
諸位小喇嘛看向宮門外的諸人,十幾個金發碧眼的洋人,另外加三個漢地人,這種奇妙的組合,確實有點莫名其妙。
他們的眼神透著戒備,一句話都不肯多說。
“我們……我們不是游客,我們是來科學考察的人。”
約瑟芬拿出自己的科考證,小喇嘛們根本就不帶看的:“那就更不能讓你們進去了,最近一段時間,老有外國洋人進宮殿里打佛殿六座黃金頂的主意,你們想都別想。”
約瑟芬朝身后的隊員搖搖頭,馬三邦靈機一動繼續說道:“我們不是來看金頂的,只是想研究香巴拉的秘密,是德曲河邊的高僧給我們指的一條路。”
“德曲河邊的高僧,你指的是桑吉上師?”
馬三邦見小喇嘛撓著后腦勺說出這個名字,多半是普陀宮里名氣不小的高僧,不管他認不認識桑吉上師,趕緊點點頭:
“對,就是桑吉上師,他還說讓我們來進入佛經殿,找找香巴拉的傳說。”
小喇嘛點點頭:“那行,我們可以放你們進來,但你們不能隨便亂走,等找完佛經趕緊離開。”
馬三邦知道這是小喇嘛做出的最大讓步,換一個老成一點的僧人,說不定沒說幾句話就得識破他,見好就收才是關鍵。
“好,我們不亂跑,只要給個住的地方就行。”
小喇嘛又看了幾眼,把快要關上的宮門打開,讓他們架著馬車趕進來。
普陀佛經宮建筑群經過三千多年的修繕翻新,本身十分龐大,從中間到兩邊分別為白宮,紅宮,東庭院,西庭院,桀步寺,上下扎廈、僧官學校、虎穴圓道,玉階窖,東大堡,融合了漢唐雪域歷朝歷代的建筑技藝,十分華麗,美輪美奐。
他們跟著小喇嘛來到東庭院,被他安排在東庭院的某個房間里。
馬三邦安頓好,走在宮殿的廊檐下,朝天空望過去,澄明黑暗的天空仿佛一塊黑曜石,綴滿漫天星辰。
他們稍微吃了點東西
(本章未完,請翻頁)
,伴隨著僧侶的晚間誦經沉沉入睡。
……
翌日清早,馬三邦清醒后打開房門,東庭院的陽光照得人暖洋洋的,西洋人已經排成列隊開始跑操鍛煉,這倒是稀奇的很,不是說洋人懶惰庸散,怎么他們倒是勤奮得很啊。
“早啊,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