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清了清嗓子,跟眾人介紹起“羅馬倉”的來歷!
羅馬倉,最早起源于羅馬帝國,是歐洲大統一時期羅馬皇帝設立的典當物品,質押財產的官方機構,其主要功能是為貴族和奴隸主服務,假如有奴隸或者農戶活不下去了,就可以去羅馬倉將自己所擁有的物品典當,若不能在規定時間內贖回,那此東西就屬于典當行所有,任何人都不能再找麻煩。
羅馬帝國分裂后,歐洲各國逐漸分化,官方典當行逐漸分離出來被私人承包,在歐洲數千年的歷史中,羅馬倉典當質押的作用漸漸退化,發展出保存的功能,一些不方便被任何人知道的東西,都有可能被擁有者存進羅馬倉。
因為羅馬倉“過期歸我所有”的規矩,存入他們倉庫的東西有一半的可能歸入他們腰包,對待那些想迫使羅馬倉交出東西的組織,羅馬倉表現出了極大的敵意,甚至會雇傭保鏢拼死對抗,在戰亂時代他們甚至能擁有自己的衛隊,這種“非物主原憑不可領”的態度,讓所有人都放心把東西存進去,只要按時取走,他們絕對不會為難任何人,更不會把著不放。
從羅馬帝國時期一直到現在,羅馬倉存在了超過一千五百多年,在歐洲各個國家都有分倉,任何人都可以去存取東西,他們也從來沒有違反過自己的原則,始終堅持“過期不取歸我所有”“非原主憑證不得領用”原則。
雖然是典當行,其實相當于一個商業保險柜,這可比近代才發展了幾百年的銀行保險柜要靠譜很多,畢竟一個存在了千年的機構,不會為了眼前這點蠅頭小利,就敗壞自己的名聲!
從18世紀開始,舊貴族怕子孫揮霍太過,經常把值錢的東西存入羅馬倉,只象征性要很少的典當費,等時間一到再讓子孫去取,這樣也好留給子孫一點東西,新貴階層也喜歡把貴重值錢的東西存入羅馬倉,他們倒不是怕子孫揮霍干凈,多數新貴族大多家底不干凈,他們怕有朝一日破產成了窮光蛋,提前為自己存點錢。
在歐洲,老牌貴族和新貴階層都知道“錢存瑞仕行,物入羅馬倉”,瑞仕銀行和羅馬倉,是歐洲保存財產最安全的兩個機構!
梁侃跟他們說完羅馬倉的來歷,鄭原朝他們說道:“老太太的畫軸就是從羅馬倉里拿出,可我好奇的是,為什么她把畫拿出來不久,就發生了火燒書店這件事。”
“我想,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希姆利這幫人去過羅馬倉,知道了老太太拿走畫卷的事實!”
梁侃朝眾人點點頭:“你們說得對,不過也有可能是羅馬倉也在打這卷畫的主意。”
“現在只能這樣猜測,等我們這次去完雷文古堡,一定得去羅馬倉看看。”
他們看完博朗德家族的資料,從反法西斯紀念館出來,跟保羅一起在汽車旅館休息了一晚上,在第二天返回圣須彌山。
一下車,他們馬上找到博朗德夫人。
“老太太,我們去了芭黎埃菲爾鐵塔,發現塔燈射燈給出的信息,跟你們博朗德家有關!”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博朗德夫人睜大眼睛:“跟博朗德家族有關?”
“這頻閃的燈光是一組摩斯電碼,我們把這組摩斯電碼解析出來后,發現是雷文郡,那里是博朗德家族的祖宅之地。”
她聽完鄭原的解釋,低頭沉思片刻,再抬起頭目光變得釋然:“可能,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但這雷文郡古堡我們已經接近一百年都沒有去過了,我也不知道它變成什么樣了!”
“一百年沒去過?古堡是你們家族為數不多還掌握在手里的財產,你們難道就沒回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