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遠騰詳細翻閱病情記錄和檢查資料,從這些記錄和資料中,確實沒有發現能夠提供診斷的依據。正在翻閱時,小孩突然叫了起來。
施遠騰馬上停下來,轉身看向小孩。只見小孩用手捂住腹部,表情痛苦,臉色發紫。施遠騰意識到,這不是一般的腹痛,馬上對著小孩說:“哪里痛?怎么痛法?”
小孩沒有回應他,只是捂住腹部,兩眼看似是在盯著施遠騰。施遠騰迅速用小手電照了一下小孩的眼睛,發現瞳孔變大。除此之外,小孩并沒有手腳的抽搐,也沒有口吐白沫,大約三十秒左右,小孩哭了起來,小孩的父母親趕緊安慰他。
“吳主任,小孩在病房期間有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
“有,發生過好幾次。”
“是一模一樣的嗎?”
“對,每次都是這樣,陳主任說,不排除癔病。”
“癔病?”施遠騰心中感到吃驚。一般而言,癔病極少出現在小孩和老年人中,對于這類年齡的病人,首先考慮的并不是癔病。
施遠騰很幸運,恰好看到了一次完整的發作。本來,陳萱和吳歌她們更幸運,她們看到的次數更多,但她們缺乏的,是施遠騰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對細節的思考。
此時此刻,施遠騰對這個小孩的診斷已經心中有數。他坐下來,在吳歌帶來的會診單上詳細寫下了他的觀點和今后檢查和治療的方向。
“麻煩吳主任交給陳主任,有什么情況可以隨時聯系我。”施遠騰將會診單交給吳歌,吳歌雙手接過施遠騰的會診單,連聲說著感謝。
吳歌與施遠騰的交流并不多,除了施遠騰到科室會診時,她喜歡向施遠騰提出一些問題,平時是沒有什么交流的。更何況,在吳歌心中,施遠騰是一座不可超越的大山,在這座大山面前,她感到有一種壓迫感。
病人的家長看到施遠騰如此自信、淡定和從容,心中也已經有了主意,只是他們都不說。后來發生的一切,證明他們的選擇無比正
(本章未完,請翻頁)
確,為他們的家族找到了一位救星。
第二天下午,施遠騰接到陳萱的電話。
“施主任,非常感謝您!您每次出手,都幫助我們走出迷宮,解決困難。按照您的吩咐,昨天做動態腦電圖檢查,今天結果出來了,果然如您所料,雙側顳葉有大量的癲癇波。從今天開始,我們按照您的意見,給病人服用抗癲癇藥物。再次感謝施主任!”陳萱每一次都是如此的客氣。
“陳主任客氣了,我這只是舉手之勞,關鍵是你們能及時意識到病人的不一樣,收住院觀察。一般而言,很少有醫生會收一個腹痛的小孩住院的,說明你們已經注意到問題了。我不過是運氣好一點而已,剛好看道他發作。”
“施主任不用這樣客氣,也不用擔心我面子上過不去。醫學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病人生命或者健康出問題,不懂就是不懂,我們真的要多向施主任學習,也希望施主任不吝賜教。”陳萱的話,令施遠騰感動,這是一位醫者應有的態度、擔當和心態。
“謝謝陳主任。您這番話,讓我端正了做人和從醫的態度,受教了!”施遠騰發自內心地感謝陳萱。
“施主任才是真客氣,您在我們醫院,是標桿式的存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哎,施主任,今晚有沒有空,我請您吃飯。您別說沒有空哦,這頓飯,我請了很久嘍,您總說沒空、沒空。”陳萱與施遠騰關系不錯,說起話來也不拐彎抹角。
“陳主任您客氣了,您這樣說,我都不好意思了。好吧,您訂好地方,麻煩告訴我一下,我們今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