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遠騰繼續不停地看著看似沒有盡頭的病人,一直到中午十一點多,傅一燈帶著一位病人走了進來。這是傅一燈的慣例,遇到不懂的病人,一定要帶給老師看看。
這是一位八十歲的老人,曾經有過多次腦梗塞,由于治療及時,老人一直保持著生活基本自理的能力。一周前的一天早上,他起床后,家人發現他的右手總是不自主地舞動,嘴角也做著怪異的動作。
因為施遠騰沒有坐診,他們帶來給傅一燈看,傅一燈讓他在仙游鎮第一人民醫院做了頭部CT檢查,報告是“基底節區腦梗塞”。傅一燈以CT結果為據,按照腦梗塞給予治療。一周后,病人的癥狀并沒有改善。這次,病人的家屬本來是想帶病人給施遠騰看的,因為預約不到號,只好再來找傅一燈。
問明因由,施遠騰接過傅一燈遞給他的、病人的頭部CT檢查照片。施遠騰將照片放在讀片燈上細細看了起來,這一看
(本章未完,請翻頁)
,還真看出點名堂來。
報告雖然說是“基底節區腦梗塞”,但卻沒有說出明確的部位。按照施遠騰的理解,這是不少放射科醫生發報告的習慣模式。
說是基底節區,但該區域涉及的范圍比較大,內囊、丘腦、豆狀核和尾狀核都在其中,當他們沒有把握的時候,這樣的報告是最為“無懈可擊”的。
問題是,如果接診醫生不會看片,全盤接收這樣報告。在臨床經驗不豐富的情況下,誤診和誤治便在所難免。
這個病人的準確損害部位在大腦基底節區,尾狀核頭部。尾狀核頭部在內囊的頂端,十分細小,稍不留意,就會疏忽。
不得不說,仙游鎮第一人民醫院CT機的分辨率還是不錯的,使施遠騰能看到這個細小的結構,并從中發現其密度的改變。從密度改變的程度看,施遠騰感覺,與病人發病的時間是相符的。
尾狀核頭部的損害,大多會出現舞蹈樣的癥狀,必須用特殊的藥物才能將癥狀控制。施遠騰在了解傅一燈開的、治療腦梗塞的藥物后,在傅一燈的用藥基礎上,專門開了治療這種癥狀的藥物。傅一燈接過施遠騰遞給他的處方,帶著病人和他的家屬去取藥。
傅一燈剛離開,施遠騰便接著看下一位病人。他必須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否則,今天可能要看到晚上十點以后。
令施遠騰稍感意外的是,接下來的病人才看一會,剛才舞蹈癥的病人的兒子走了進來,對施遠騰說:“教授,您是不是開錯藥了?”
“怎么了?”
“這藥怎么這么便宜,一周的藥,才4塊多。”
“你家里不是還要很多治療腦梗塞的藥物嗎?這些藥物,是專門治療他的舞蹈樣動作的,就是這個價錢。”
“噢,實在是太便宜了,你們診所,真是良心診所,現在哪有醫生開足夠服用一周的時間,卻只需要4塊多錢的藥物?哎,教授,您說我爸的這癥狀什么時候能好?看他的樣子挺痛苦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