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達罵咧咧地指著從外面搬運石頭回來的人對頭象道:
“要點臉不,你們要點臉不?沒見到我的人很忙嗎?”
頭象好像明白了潘達的意思,揚起鼻子鳴叫一聲:“嘟~”
然后就帶著成年大象們去幫人搬運石頭。
潘達興奮得跳起:“這就對了嘛!晚點我讓人給你們搓澡哈。”
隔天,長毛象們,不來了……
從那以后的第三十五天,還是沒等來那些只享受不干活的長毛象。
但,等來了水稻的成熟。
一百畝水稻田在陽光的照射下,金燦燦一大片,整個飛魚村都充滿了稻香。
飛魚村的村民,還有飛魚村的奴隸們都集中在水稻田邊的空地上,圍著干柴搭起來的六七米高尖塔。
高將軍戴著他的鳥皮面具,繞著干柴尖塔像螃蟹一樣橫跳一周,嘴中念著自創的祈福語,最后對著尖塔振臂高呼:
“豐收!”
人們跟著歡呼起來:
“豐收!豐收!豐收……”
緊接著大村長細虎拿著兩塊打火石將尖塔點燃,人們對著大火歡呼雀躍。
以前他們是要跪的,但被潘達罵了一次后,就改成了狂歡。
不過祝福還是要有的。
人們排著隊從高將軍面前走過,讓高將軍用法杖點他們的頭,賜予他們祝福。
接受到祝福的人就立馬拿起鐮刀走入水稻田,開始收割稻谷。
飛魚村旁現在有個足球場大小的空地,空地最上層用的石灰漿鋪的,專門曬谷子用,平時用圍欄攔住,不給人與動物進去踩。
畢竟只有一層石灰漿的話,很容易踩壞。
潘達打算等城墻建好,村里的房子蓋得足夠多后,就讓人去采花崗巖回來做石板,鋪個更好用的場地曬谷子。
一百畝水稻,全村人只花了一天的時間就收割完畢。
飛魚村有個木制大天平秤,潘達年初時就讓高將軍做了各個重量的砝碼。
最初的重量是潘達拿著塊石頭預估著有一公斤,讓鼎用鐵做十個同樣重量的一公斤砝碼,再做與十個一公斤砝碼同等重量的十公斤砝碼,以此類推,最大的砝碼有一百公斤。
雖然不精準,但做出來的,就是這個世界的標準!
長度測量的尺子亦然,做出來了,以后就是以此為準!
一百畝水稻,收獲的每一筐都要上稱,最后算出:
飛魚村一共收獲101921公斤稻谷,畝產1000公斤!
吳西北晚上還不能睡覺,他得在曬谷場邊守著,一旦要是有烏云過來,他的任務是在烏云過來前榨干它,不讓雨落到場地上。
第二天,村民們繼續狂歡后去收割玉米與甘蔗,這是最后的兩種作物了。
玉米還是嫩的,潘達分給村民每人五個玉米棒回去煮,分給奴隸們每人一個。
剩下的都剝了皮掛在竹竿上曬。
甘蔗不是很多,潘達分給每個村民一截,分給每個奴隸五分之一節。
剩下的留著明年繼續種。
飛魚村的甘蔗,一節有二十厘米長,成年人胳膊粗。
除了人,動物們也開心起來了,他們有稻草、玉米葉子、甘蔗葉吃,有點甜的玉米稈還是被村民們拿來當甘蔗啃,剩下的渣再給牲口吃。
奴隸們吃了一口甘蔗后,感覺這些日子以來的苦,都被甜沖走了。
飛魚村的騎兵每個人多分到兩節甘蔗,其中一節是給他們的戰馬吃的。
因為,他們即將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