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何甜甜覺得鼻子有些發熱,一股粘稠的液體蜿蜒流下。
何甜甜伸手摸了一把,放在眼前一看,沒有意外,她確實流鼻血了。
從口袋里掏出白底藍格的手帕,何甜甜將手指和鼻子上的血擦干凈。
她順手捏了捏這具身體的手腕和大腿。
太瘦了,很明顯有些營養不良啊。
根據劇本提示,她目前所處的時期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
雖然是小說衍生的平行世界,卻也有些跟歷史相同的重要節點。
比如,三年困難時期。
而今年,正是第一年,災情對于百姓的生活還沒有達到最嚴重的時候,但糧食供應已經開始不足。
原本,以何耀華和吳卓婭的級別、身份,何家的生活還不至于太差。
但在特殊時期,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啊。
更不用說,何耀華是個典型的老黨員,正直、無私,最討厭走后門、搞特殊。
并且,這些年來,何耀華和吳卓婭還會資助一些老戰友、老同事。
家里的經濟情況并不十分好,還是孩子們都長大了,工作的工作、上學的上學,家里的條件才變好了些。
不過,最近幾個月,何家卻過得很是困窘。
因為當年被送到外面撫養的小女兒回來了。
何耀華、吳卓婭夫婦看到那個黑黑瘦瘦、膽怯自卑的女孩兒,頓時愧疚得不行。
小女兒何甜甜出生那一年,恰巧碰到了鬼畜大掃蕩,何耀華在前線打仗,而吳卓婭跟隨后勤部隊進行轉移。
轉移過程中,何甜甜得了病,吳卓婭也因為營養不良沒有奶水。
為了給孩子一條活路,吳卓婭就近找了一家同樣有產婦的百姓,留了錢和信物,將何甜甜托付給對方。
這位老百姓也是厚道人家,知道是八路軍的孩子,對何甜甜比對自己的親孫子還要上心。
奈何整個國家都處于貧困、戰亂的狀態,他們又都是普通農民,能夠給予何甜甜的照顧也實在有限。
從小到大,何甜甜腦海里最深的記憶就是饑餓、寒冷。
經過了災荒、潰兵,整個村子都被禍禍得不行,這家人家便跟著鄉親們一起搬到了其他的地方。
所以,戰爭結束后,何耀華夫婦派人來尋找,卻沒有找到。
隨后的十幾年,輾轉打聽,多方尋找,這才找到了何甜甜。
何甜甜已經十七歲了,當年拍板收養她的爺爺早已去世。
老人家走得急,根本來不及交代后事。
養父養母只知道她是八路軍的后代,并不知道具體是哪位。
就算想幫何甜甜找親生父母,也沒有辦法。
眼瞅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跟她同齡的女孩子,已經開始相看婆家。
養父養母等不到孩子的親生父母,便想著給她也找個婆家。
這對夫妻或許不如爺爺那般正直、善良,卻也沒有什么壞心思。
他們一直記著老人的叮囑,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親骨肉。
可問題是,在農村,就算是自己親生的女兒,也都是放養,長到十六七歲了,就能相看人家。
而結婚的時候,收一份彩禮,厚道些的父母,會陪嫁兩床被子、兩個碗。